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
當(dāng)熱愛流浪的三毛決定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時,支持她這個瘋狂決定的人,除了她的父親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荷西。他甚至在三毛去撒哈拉之前,便提前在那面的磷礦公司找到了工作,租好了房子,并且打點好一切,等待著她。
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樸實,靈動。不做太多粉飾,沒有生硬的哲理,只是自然地向人展現(xiàn)沙漠生活的原貌和趣味。讀《撒哈拉的故事》,就好像聽朋友講他動人的生活經(jīng)歷,仿佛身臨其境。
其實上世紀(jì)70年代的西屬撒哈拉,并不是像照片上看上去那么美。那里黃沙滾滾,物資奇缺,落后骯臟,交通閉塞,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但即便如此,三毛還是義無反顧的留下來,經(jīng)營著他們的小家。一是源于三毛對沙漠的執(zhí)著和熱愛,二是她被這里的風(fēng)情以及當(dāng)?shù)厝藰酚^開朗的個性所感染,吸引。
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的感受,無論生活條件多么艱辛,總會有人甘之如飴,這對于三毛接下來的生活給予了莫大的鼓勵。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透過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到那個自由不羈,熱愛生活,不為艱辛所困的三毛,以及她筆下流淌出的綺麗的風(fēng)土人情,滿滿的異域情調(diào)。當(dāng)一個人真的熱愛生活時,再貧窮,再乏味的生活也會過的有聲有色,富有詩意。三毛便是如此,她有一顆向善向美,玲瓏剔透的心,在這凡塵俗世中自由進出。當(dāng)她詩意的種子散落在平淡的日子里,就能讓時光開出明艷的花兒。
三毛將撒哈拉視為“前世的鄉(xiāng)愁”,“夢中的情人”,她覺得自己前世或許是荒漠中的一粒沙,或許是沙漠泉水里的一滴水,抑或是高空中的一只飛鳥,撒哈拉是她的夢,她的情感寄托,是她魂牽夢縈的思念與牽掛,是她心之所系,命之所在。
她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于是,她停下了流浪的腳步,把心留在了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