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中的何仙姑是誰?何仙姑是什么身份?何仙姑最后怎么成仙的?本文來說說關(guān)于何仙姑的故事。
何仙姑簡介
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時雨。歙南 覆船山,十道石門內(nèi),有座何仙姑廟,傳承千年,坐落在倒掛荷花的龍穴里面,因為她在這個荷花形里面羽化登仙的,隱喻二層意思:一,倒掛,迎合 覆船 山的妙意(也稱佛全山,山上全是佛),是佛光覆蓋,普照的意思,二,荷花,佛的蓮花座,佛生于蓮,佛的空性,佛的根性。所以她的形象是手持荷花,是故雅稱:“荷仙姑”。
何仙姑為什么排第八
相傳,何仙姑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yīng)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位列八仙。
何仙姑的身世
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相傳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yīng)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位列八仙。
何仙姑是治世渡生得八仙之一,在華夏中國世界廣有信眾。西安建有八仙宮,在泰山王母池等處亦有香火。自唐宋以來,有關(guān)何仙姑與呂洞賓得事跡,載世頗多。
何仙姑在“八仙”中,是富于人情得女仙。因此,廟會活動——"何仙姑誕",各地慶者甚重,廣州得增城慶祝誕期,是太陰歷:三月初七,西安八仙宮得慶祝誕期則以四月初九為準——因地點不同而慶祝日期略有差異。
何仙姑得家鄉(xiāng)與駐世來歷,也有多地之說,有廣東增城說,還有廣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種說法。說法不一,大概是因為一直以來,各地慶祝何仙姑誕辰者甚多,人們出于敬禮之情,因此常常將何仙姑當作本地家鄉(xiāng),靈應(yīng)一方得長者仙師。據(jù)《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安慶府志》《祁陽縣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縣志》等方志記載,在安徽桐城、祁門,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何仙姑"在當?shù)刂问蓝缮渺`跡仙蹤。
何仙姑的故事
吃桃成仙
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廣州增城縣小樓區(qū)新桂鄉(xiāng)人,唐武則天某年夏歷三月初七出生。是增城縣以做豆腐為業(yè)的何泰之女兒,十三歲時在入山采茶時遇見一位道士。道士給她吃了一個桃子,從此不饑不渴,洞知世事休咎,后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白日登仙。
吃云母成仙
何仙姑,本名何秀姑,唐武則天某年夏歷三月初七出生。是廣州增城縣小樓區(qū)新桂鄉(xiāng)以做豆腐為業(yè)的何泰的女兒,秀姑自小聰明伶俐,十四歲時幸遇云游到此的呂洞賓。呂給她吃了一些云母片,從此能知人間禍福,并常去羅浮山里訪仙。
后父母為她找了個姓馮的婆家,秀姑不肯嫁人,于中宗景龍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門前的水井。投井時只穿著一只鞋,還有一只鞋留在井臺上。此后,她從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出來,原來那井與河是相通的。在當時傳為奇案,遂有秀姑已經(jīng)“登仙”的傳說。
仙姑還在代宗大歷年間(766-779)現(xiàn)形于故鄉(xiāng)小樓,有人看見她在西園寺一棵荔枝樹下乘涼,把綠綢腰帶掛在樹上。如今此地稱“掛綠園”,而這棵荔枝所結(jié)的果實均有一條綠色彩帶,即增城著名的“掛綠荔枝”。關(guān)于這棵奇樹,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及《增城縣志》均有記載。后來人們在小樓建了一座何仙姑家廟,此廟至今尚存,大門上有一副對聯(lián):“千年履跡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羅浮山采楊梅
廣州有何二娘,以織鞋為業(yè),二十歲那年突然去羅浮山寺,常為寺眾采楊梅充齋,但羅浮山并無楊梅,故僧眾都不知這些楊梅從何而來。羅浮山北四百里外,有循州山寺,寺前有楊梅樹,大數(shù)十圍。有一次循州寺僧來羅浮山,談起某月某日有仙女到他們寺前采梅,羅浮寺僧一聽,正是何二娘采梅充齋之日,于是遠近都知道她是“仙女”了。唐開元(713-741)中,敕命黃門使往廣州訪求何二娘,得之,但她卻在隨黃門使赴京途中突然失蹤,從此絕跡人間。其后也有學(xué)者猜測這個何二娘就是增城的何仙姑。
何仙姑怎么成仙的
何仙姑原名何素女,是增城人,生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她的父親叫何泰。何家的水井清甜可口,以井水制作豆腐為生。何素女自小聰明伶俐,生性安靜恬淡,14歲時幸遇云游到此的呂洞賓,呂洞賓給她吃了一些云母片,從此能知人間禍福,并常去羅浮山里訪仙。
后來,她不滿父母背著自己選婿,于唐中宗景龍年間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門前的水井,投井時只穿著一只鞋,留下一只鞋在井臺上。隨后,有道士從羅浮山下來,自稱見到仙姑盤坐在羅浮山麻姑壇石上,囑托他轉(zhuǎn)告雙親收起井邊的鞋,何素女于是自此登仙,成為云游四方的神仙。
何仙姑是哪里人
湖南永州說
宋代文人如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魏泰《東軒筆錄》、曾敏行《獨醒雜志》等,均載有其事跡。如有的說何仙姑是宋仁宗時永州民女,幼遇異人,給食仙桃(或云仙棗),從此絕粒,能逆知禍福。鄉(xiāng)人神之,為筑廟閣,士大夫多去拜謁以問休咎。曾敏行自述他還去永州何仙姑閣中觀看過仙姑遺像。
又《歷代神仙通鑒》述呂洞賓曾遇零陵何氏女,餌以金丹,傳以道行,再引見給鐘離,從此位登仙班,專在閬苑清掃蟠桃落葉。按零陵就是永州治所,故后人也有認為此何仙姑才是“八仙”中那一位的原型。
湖南衡山說
一說何仙姑是衡山人,能知休咎,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巴陵郡太守滕宗諒還見過她。據(jù)歐陽修稱,“客有自衡來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皴黑,第一衰媼也”,其后則有“近見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無神異’”。看來這兩個“仙姑”都是實有其人的民間女巫,生活在同一時代;而王得臣《麈史》中也講過滕宗諒向永州何仙姑請教的事,則永州仙姑與衡州仙姑又可能是同一個人。
安徽潁上說
在安徽潁上管谷村至今還流傳了何仙姑的傳說,傳說何仙姑(乳名何香)是東門口一何姓人家的童養(yǎng)媳,倍受虐待,何氏開了家飯店,一天婆婆公公不在飯店,來了七個要飯的,何香見其可憐,便將家中剩的半碗面條給予分食。后婆婆到飯店發(fā)現(xiàn)面條不見了,便問于何香,何香如實道來,婆婆大怒,便讓何香將七人追回。
七人回來后沒有錢,婆婆便拿盆讓七人將飯吐出來,七人無奈照辦。婆婆說倒了浪費,邊讓何香吃了。何香沒有辦法便一邊哭一邊吃,期間一個黃狗和烏雞搶食。吃完后何香便覺得身體飄飄,成仙升天,凡體落下。
臨走時她帶走一條黃狗和一只烏骨雞升天時在地上貿(mào)下烏罐集(今潁上黃橋鎮(zhèn)小集子)?!耙蝗说玫?,雞犬升天”這個成語即源于此。后因善良和幫助世人,人們尊稱“何仙姑”。管谷村還有何仙姑墓作為佐證。
福建武平說
如在《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神異典·神仙部》《福建通志》《武平縣志·方外志》中都記載為:“仙姑,父大郎。世居武平南巖,貨餅自給。呂純陽見其有仙質(zhì),日過索餅啖,輒與。呂感,贈以一桃,云食盡則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巖?!?/p>
上文說云何仙姑是賣餅人何大郎的女兒,呂洞賓見其有“仙質(zhì)”,便每天向她討餅吃,她有索必與,毫不吝嗇,呂被感動,便給她吃了一枚仙桃,使登仙班。這個故事,與中國民間傳說中呂洞賓收何仙姑為徒的情節(jié)完全相似,只是地點由廣東換成了福建;而在廣東的何仙姑傳說中,則有仙姑于廣州投井訪仙、在福建登仙的講法。因此,亦有人懷疑這兩位“仙姑”是同一人。
據(jù)武平《何氏族譜》記載:“何仙姑生于后晉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仙姑幼性清凈,不蝕酒、不茹葷,隱跡巖中,矢不適人。”宋哲宗元枯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何仙姑卒于武平縣巖前鎮(zhèn)寧洋村劉坑自然村何大郎公五世孫立六一郎家中,享壽150歲,為武平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蹲V》載云:“仙姑壽終時,聞空中有鼓樂聲,一朵祥云從臥榻直上宵漢,見者無不驚異,自是鄉(xiāng)人敬慕,塑遺像于仙姑樓?!?/p>
據(jù)說何仙姑真身葬在巖前寧洋乾湖塘。何仙姑之父何大郎公,宋淳化三年壬辰(公元993年)壽終正寢,享年101歲,其原配夫人黃一娘,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卒年102歲。何仙姑與父母三人均享壽百歲以上,亦是世間少見.何仙姑父母之墓也在武平巖前,保存完好,碑記依稀可辨,可為佐證。
廣西賀州說
何仙姑出生在廣西賀州姑婆山仙姑寨,因為出生時整個屋里洋溢的荷花的芳香,父親何仲連給她取名何香。何香聰明伶俐,勤勞善良,經(jīng)常在附近的茶山上采茶,她唱的采茶歌非常好聽,每當何香唱歌時獸伏鳥不飛。
十三歲時采茶歸來,依石休息時遇見呂洞賓,收她為徒,這塊石頭被后人稱為遇仙石。呂洞賓傳她修煉法術(shù),之后指地為井,何香飲用井水,甘醇如酒,頓覺身體輕靈,精神煥發(fā),此后不飲不食而不覺饑渴。呂洞賓讓何香進入姑婆山深處辟谷修煉,最終得成正果。姑婆山流傳著眾多何仙姑懲惡揚善、救人濟世的故事,如今山上還保留有仙姑廟,香火鼎盛。
何仙姑影視形象
1976年大陸版戲曲電影《八仙過?!吠蹙蒿椦?/p>
1985年大陸版電影《八仙的傳說》田曉梅飾演
1985年香港版電視劇《八仙過?!啡钆逭滹椦?/p>
1995年新加坡版電視劇《東游記》鄭秀珍飾演
2002年大陸版電視劇《笑八仙之素女的故事》楊若兮飾演
2009年香港版電視劇《八仙全傳》康華飾演
2011年大陸版電視劇《碧波仙子》孫菲菲飾演
2014年大陸版電視劇《劍俠》白珊飾演
何仙姑墓
現(xiàn)位于安徽潁上縣管谷村,據(jù)記載共修建了三次,第一次已經(jīng)無處考證,只在潁上地方志中依稀記載。第二次修建于民國時期,后因百姓焚香燒裂了碑文。第三次戊寅年正月十五,陳平任文潁村書記,立仙姑碑,王國杰作跋。今立碑,由潁上縣文聯(lián)提議,荊學(xué)強、李國勇、余相臣、荊燦仁、馮傳禮等支持,荊蘭保、鄒國民解囊修建。
何仙姑廟
何仙姑家廟是增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新八景之一,名為“小樓仙源”。家廟為祀奉何仙姑而建。廟宇始建于明代,清咸豐八年(1858 )重修。
何仙姑家廟始建于唐朝,歷經(jīng)滄桑戰(zhàn)亂,明代作大規(guī)模的修繕,清朝咸豐八年重修。家廟門額上“何仙姑家廟”五個隸書大字,乃咸豐戌年嘉平年黃培芳所書。門口兩邊鐫刻行書楹聯(lián):“千年履舄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睘槭饭偻跤扯匪鶗?。家廟磚石臺梁式結(jié)構(gòu),硬山頂屋脊和封火山墻,廟內(nèi)外裝飾以木雕、灰雕、磚雕為主,飛檐拍板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精湛優(yōu)美。廟內(nèi)有仙姑殿、廟頂仙桃、仙姑井、三忠、八仙堂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