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在滿天星輝下,在夜深人靜中,點一柱禪香,泡一杯香茗,燃一只古燈……靜悄悄地翻開書頁,驀然間又撞到了那個令我怦然心動的句子──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
心靈的到達,是虔誠的準(zhǔn)備。人生是條漫長又多變的路,如果你是只依靠腳步,走到哪兒便是哪兒,那么你永遠到達不了真正的目的地。唯有心靈是不受羈束的翅膀,可以替你提前準(zhǔn)備好如何面對遠方。
周恩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來果真成為人民的好總理;釋迦牟尼因望見生老病死而立志普度眾生,后來他果真開創(chuàng)佛緣……而我們,雖只是平凡人,但千萬不要讓心靈拘于平凡。心靈可以到達遠方,而這樣的遠方使你的腳步與眼睛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心靈的到達,是無畏的前行。不要害怕失敗,不要畏懼遠方,不要自怨自艾,再沒有什么比用腳步和眼睛的到達束縛住心靈更愚蠢的了。
無臂鋼琴師劉洋說:“我的人生要么趕緊死去,要么燦爛地活著。”我的朋友們,心靈的到達正是“燦爛地活著”的標(biāo)志啊。停止了心靈前行的人,與死去沒有區(qū)別。而這種心靈的無畏,如同司馬遷身受重辱而完成的《史記》那般流芳萬世;這種心靈的無畏,是如同林肯失敗了157次才登上總統(tǒng)之位的時刻那般光輝恒久;這種心靈的無畏,如同蘇武牧羊19年終于踏上歸途那般喜悅欣然……所以,心靈的到達,虔誠的準(zhǔn)備,更是無畏的前行。它超越了腳步與眼睛,又不停地引導(dǎo)著腳步與眼睛。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的我們來說,心靈的到達更是沉淀在血液里、銘刻在骨髓里的氣質(zhì)。心靈的到達,是一種超脫與自然的氣質(zhì)。從孔孟的天下大同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李白的“不肯須眉折腰事權(quán)貴”到蘇軾的“飄飄然如遺世而獨立”;從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到周敦頤的“蓮,出淤泥而不染”……
縱觀中華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超然物外、清高脫俗、不屑世俗這樣高貴的心靈境界的深刻與鐫久。而這樣的心靈境界,卻是腳步和眼睛所無法到達之地。
我的朋友們,也許人生的路很苦很長,但請記住心靈的到達,它是虔誠的準(zhǔn)備,是無畏的前行,更是中華民族之氣,所以腳步無法到達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無法到達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這句話不僅要寫在書中,更要記在人生的扉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