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人們紛紛著書立說,發(fā)表言論于是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流傳千古的名人由此誕生。
孫武是兵家的鼻祖,著有《孫子兵法》,其“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思想被歷代兵家奉為經(jīng)典,對后世的影響甚大。
具體的就拿孫臏和龐涓的對抗來說:孫臏和龐涓出自同一師門,兩人都是鬼谷子的徒弟,龐涓因耐不住在山上的寂寞,學(xué)藝未精,便告別師傅到世間闖蕩。他通過運用自己學(xué)過的知識,很快得到了魏國國君的信任。被任命為魏國大元帥,統(tǒng)領(lǐng)魏國軍隊,立下了不少軍功,深得魏國國君的賞識。幾年之后,孫臏出師,展望世間似乎沒有他的立身之地。于是投奔了龐涓。噩夢由此開始,因龐涓嫉妒,孫臏被處以臏刑。后來只是裝瘋才保全了性命,逃到了齊國。
孫臏看清了龐涓的真面目,于是開始了報仇。在桂陵之戰(zhàn)中,龐涓圍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助,齊王立即下令救趙,發(fā)兵五萬,以孫臏為軍師去救趙國。孫臏的才略這時真正地發(fā)揮了作用。他料到魏國圍困趙國,那么魏國都城的兵力應(yīng)該不會太多,否則根本不會圍困趙國。于是他改變了直接救趙的想法,派兵去攻打魏國,果不其然魏國守兵太少,齊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魏國都城,魏王十分恐懼,八百里加急令龐涓回救。龐涓收到命令后迅速撤軍。孫臏料到他會急忙回救,于是設(shè)下埋伏殺得魏軍聞風(fēng)喪膽。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zhàn)。孫臏一戰(zhàn)成名,載入史冊。
然而,氣度狹小的龐涓怎會忍下這口氣。后來他又發(fā)動了馬陵之戰(zhàn)。在馬陵之戰(zhàn)中,孫臏充分利用龐涓輕敵和急功近利的弱點,利用減灶計來一步步誘惑龐涓上當。終于在龐涓認為齊軍已無多少人時,丟下大部隊,只率幾百輕騎追擊齊軍。齊軍嚴陣以待,亂箭射死了龐涓,反擊魏軍,魏國大敗。
龐涓終因自己的嫉妒和急功近利而落得如此下場。孫臏也報了自己的一箭之仇。
反觀戰(zhàn)役,正是因為孫臏知己知彼,得到了戰(zhàn)爭的勝利。他繼承了孫子的思想成就了偉業(yè)。這對我們也是很好的啟示,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能屈能伸,跌到了再爬起來。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不急不躁,了解困難,一點一點的去解決。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