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家中事,進出臺階知。”在鄉(xiāng)下,家家都是“打開天窗說亮話”的,臺階,自然是家中最熱鬧的地兒。印象中,爺爺家的臺階,就是這么熱鬧非凡。
由于父母外出,我從小就生活在爺爺家,爺爺家的里里外外,我都十分熟悉,特別是門口的臺階,見證了我成長的磕磕碰碰,也隱藏著我兒時快樂的點點滴滴。
爺爺家的臺階短短的,窄窄的,矮矮的。這里雖然沒有什么“臺階高,地位高”的說法,但老人們應(yīng)該隱約有某種意識,所以臺階總是一級一級地砌得厚厚實實。與別家不同的是,爺爺家的臺階是五彩的。最大的是一塊紅色的大石塊,并不是青石板,而是不規(guī)則的,因年歲太長,凸起的部分已經(jīng)被人走得很光滑了。臺階上有一條一條深深的小槽,只有小拇指一般寬,深積著早已掃不出來的煙灰。整個臺階看起來穩(wěn)重、滑潤、勻稱。
那時候,爺爺最愛就這么半倚半靠在臺階上,不重不輕地躺著,邊上還坐著幾個說不上名的阿爺、大伯,還有一個輩分很高的太爺爺。他們幾個有的坐在臺階上,有的端了小椅坐在旁邊,哥兒幾人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共同話題,坐在門口大聊特聊。那時我總是坐在門檻上,靠著爺爺?shù)南ヮ^,聽著大人們談天。有時說的是今年的收成,有時說的是家長里短,有時說的是近期發(fā)生的村中瑣事,我聽不大懂,但可以明顯感覺到臺階周圍充滿著快樂的氣氛。
如今,老屋越來越老,臺階周圍聊天的人卻越來越少。這幾年,父親和叔叔提議把老屋前的臺階重砌一下,糊上水泥。這提議遭到爺爺?shù)膱詻Q反對:“不要,就這樣挺好。我這腰不行了,靠臺階上正好,一靠就舒坦多了。就這樣行了!”說完又習(xí)慣性地把香煙摁滅在紅石塊的小槽里,里頭又有了新的煙灰。
臺階適合爺爺隨手磕煙灰,可能這是一個原因。但我常聽奶奶嘮叨,爺爺之所以舍不得這臺階,是因為臺階陪爺爺從青年到了老年,現(xiàn)如今,他與這靠了半輩子的臺階產(chǎn)生了一種親密,一種契合,他自然是舍不得的。
我看也是。爺爺蒼老的面容、斑白的頭發(fā)像極了那磨得發(fā)光的臺階,爺爺隨地而坐隨遇而安的簡單生活也像極了那沉默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