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們現(xiàn)在所簽的合同,一旦雙方簽字畫押了,那就是白紙黑字,誰也不能反悔,一旦反悔,就必須給對方賠償合同里提到的一定數(shù)額的違約金。因此現(xiàn)代人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做其他什么事,凡是涉及簽合同的事都很謹(jǐn)慎,把凡是可能會涉及的方方面面考慮得越周密越好,這樣至少就不怕栽在合同的漏洞上。
之所以建議大家在簽合同時立下這么多條條框框,是因為如果你看到項羽和劉邦當(dāng)年立下的條約后,你就會知道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項羽和劉邦當(dāng)時簽訂的條約太粗糙了,加上附加條約也就只有兩條。第一條指出雙方言和的楚河界線問題;第二條就是項羽放了太公和呂后作為條約的補償。項羽當(dāng)時壓根兒就沒有想到一旦對方違約該如何懲罰。
虞姬畫像
項羽面臨的難題就是這樣,在退兵的途中,他聽說劉邦撕毀條約在固陵(今河南太康南)設(shè)防。他知道事情壞了,他又上當(dāng)了。既然“賠”了劉邦的夫人就不愿意再折兵了,于是他帶領(lǐng)手下疲憊之師殺向固陵。
聽說項羽要來攻城,劉邦馬上帶兵出城,想和項羽進行面對面的真刀真槍大干一場,但他很快就知道他太興奮過頭了,論打仗他在項羽面前就像小學(xué)生和大學(xué)生一樣,沒得比。
楚軍都惱怒言而無信的劉邦,個個義憤填膺,此時與漢軍交起戰(zhàn)來,竟似猛虎下山般威不可當(dāng)。劉邦怎么也想不到這群食不果腹多日的楚軍居然還有這么強的戰(zhàn)斗力,幸虧腳底抹油的功夫一直是一流的,趕緊逃回城中堅守不出。
他馬上招來張良,問道:“我早就派人叫韓信和彭越領(lǐng)兵來支援,怎么不見他們的人影呢?”
“韓信雖然被封為齊王,但不是大王主動分封的,是他自己請求所得;而彭越攻下梁地許多城邑,他難道就不想為王嗎?”張良的話驚醒夢中人。
劉邦隨后聽取張良的建議,把由陳以東至東海封給韓信,把睢陽北部直至咨城封給彭越。果然,得到了分封,韓信和彭越馬上就帶兵出發(fā)了,與此同時,英布、劉賈和新近背楚歸漢的大司馬周殷等率部也會合而來了。
面對敵人四面圍攻而來,項羽無奈地長嘆一聲,隨即下令撤軍。但在選擇逃跑路線上,項羽面臨兩大選擇。
第一,乘韓信和彭越、英布等人還沒有趕來之際,帶兵火速往自己的老窩彭城撤軍。那樣一來,自己就可以化險為夷轉(zhuǎn)危為安。
第二,先到垓下,然后再繞道靈璧回彭城,這樣要走好多的彎路,就要耽擱較長時間。
當(dāng)時已火燒眉毛,容不得再多耽擱了,按理說項羽肯定會選擇直接火速向彭城撤軍。但項羽卻在這個生死攸關(guān)的重要時刻,選擇了第二種逃跑路線,先到垓下,再繞道靈璧回彭城。原因是他最為心愛的女人虞姬此時正被漢軍圍困在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