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幾千年的發(fā)展當中,朝代興衰,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比如唐朝的時候,中國十分強大,李世民被稱作“天可汗”,唐朝時中國人被稱為“唐人”。
但是為什么現(xiàn)在中國人都叫漢人,而不是唐人呢?而在外國,華僑聚居的地方卻被稱為“唐人街”,為什么不是“漢人街”呢?
一般說來,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自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才有了“漢人”的稱呼。那時的“漢人”是漢朝人的意思。這些詞常見于同外族的交往之中,如《后漢書》中“于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
之后,在漢武帝時期,衛(wèi)青、霍去病等名將率領漢軍北擊匈奴。經(jīng)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決戰(zhàn),將強勢的匈奴逐出了北疆。大漢王朝發(fā)出了世界最強音“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進軍中亞,宣告:“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時,西漢實際上已到了風燭殘年。陳湯死后沒幾年,王莽就篡漢了。到了東漢末年,中原軍閥混戰(zhàn)的亂世,對外族依然保持強勢的霸權態(tài)度,如馬超,公孫瓚,公孫度。
士燮等在當時都是些比較弱小的軍閥, 但馬超在西涼號稱神威將軍,羌人畏之若神,公孫瓚則有個白馬將軍的稱號,烏桓人但見騎白馬的漢軍,調(diào)頭便跑, 公孫度威鎮(zhèn)遼東,士燮則恩撫交趾,大漢兵威所指,無不望風而降。
至漢朝滅亡后百年,當五胡亂華的時候,胡人紛紛主動改姓劉,主動更名為漢,使西晉最后偏偏被滅于劉姓人。無他,人心,漢朝用一貫的強勢給了這個國家史上最高的尊嚴。
現(xiàn)在好多人認為“漢人”指的是漢族人,其實這是不對的,漢族一詞是民國才有的。而“漢人”和漢族人的含義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唐朝是繼漢朝之后又一個統(tǒng)一的強大王朝,可是為什么“唐人”沒能取代“漢人”呢?有一種說法,中國人的認同是文化認同。唐朝雖然強大,但在文化領域的成就并沒有超過漢朝。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xiàn)了中國這片土地上第一次文化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中國之后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基礎。從漢朝開始儒家思想可以說是指導了中國的歷史,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根深蒂固,這種開天劈地的文化影響,以及我們秉持千百年來的文化認同感,讓漢朝在我們內(nèi)心擁有著無法割舍的向往。
那為什么外國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為什么不是“漢人街”呢?
唐朝是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候,廣泛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對世界影響深遠。外國人對中國人稱為“唐人”的習慣一直未變,從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臘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p>
所以外國人習慣叫我們唐人,而我們則習慣叫自己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