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永定門簡介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墻的正門,位于北京中軸線上,于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遠安定”之意。城樓形制一如內(nèi)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臺通高26米。
永定門甕城城墻于1950年開始被陸續(xù)拆除,1957年以妨礙交通和已是危樓為名,永定門城樓和箭樓遭到拆毀。2004年北京永定門城樓復(fù)建,其中甕城和箭樓尚未修建,成為北京城第一座復(fù)建的城門。
永定門的歷史
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為“永遠安定”。城樓為兩層,面闊五間(24米),進深二間(10.5米),綠琉璃剪邊灰筒瓦重檐歇山頂。城樓下為城臺,前為1544年增建的甕城,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永定門重建,將城臺加高至26米,重建甕城,在甕城正面增建單層箭樓(辟兩層箭窗)。箭樓規(guī)制甚小,面闊僅三間(12.8米),進深一間(6.7米),單檐歇山頂灰瓦。甕城為方形,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外側(cè)兩端抹為圓角。箭樓辟兩層箭孔,南面每層7個,東西每層3個。箭樓城臺下辟單孔券門。
上世紀50年代,面對城市建設(shè)與古城保護的矛盾,認為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務(wù)于封建統(tǒng)治者的意旨”(引自1953年11月,《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guī)劃草案的要點》)之說占了上風(fēng)。故從1950年始,永定門甕城城墻被陸續(xù)拆除。1957年,又以妨礙交通和已是危樓為名,將城樓和箭樓拆除。
永定門的修建歷史
重建
2004年重建。北京人都知道,老北京城分為內(nèi)城、外城,原有“內(nèi)九外七”共16座城門。但是自從民國時期開始拆除部分城門、解放初期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門以來,北京內(nèi)城原有的9座城門,只余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門,則無一遺存。
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將軍徐達攻占元大都,將元大都改稱為“北平府”。為了縮短防線,以防元朝殘余勢力反撲,徐達下令將大都北面的城墻向南退后5里,在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重建。
復(fù)建后規(guī)格:城臺東西長31.4米,南北寬16.96米,高8米,城樓(脊)總高26.04米,為三重檐歇山屋頂。
初建
明永樂元年(1403年),在南京稱帝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將自己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永樂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墻,預(yù)備遷都。永樂十七年,為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面城墻南移2里,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永樂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遷都至北京。這時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城市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鐘樓。
明初國勢強盛,永樂皇帝對蒙古部族采取攻勢,曾五次率軍北征,問題尚不凸顯。后來明朝實力衰落,多次被蒙古軍隊兵臨城下,至嘉靖年間,遂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外圍增建一圈周長約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因資金不足,由嚴嵩建議改變了設(shè)計方案。
增建
增建外城工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開始,由于當(dāng)時南郊(正陽門外)比較繁華,又有皇家祭壇天壇和先農(nóng)壇,所以外城先由南線筑起。但是開工不久,就因資金不足,難以為繼。這也反映出統(tǒng)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為籌措。無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內(nèi)閣首輔嚴嵩去想辦法。
嚴嵩去工程現(xiàn)場溜達了一圈,還真想出一條雖不高明但可以對付的“妙計”,即只筑南線城墻,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錢時再說。南線城墻長度,也由原計劃的20里縮減為13里,其東、西兩端,向北彎折,與內(nèi)城的東南、西南兩座角樓會合。但是嘉靖君臣沒有料到,所謂“日后再說”,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說起。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寓意“永遠安定” 。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28里,開有7座城門。因增建外城的動因,是為了加強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門命名多帶有追求“安定”、“安寧”的色彩,如“左安門”、“右安門”、“廣寧門”(清代為避道光皇帝旻寧名諱改稱“廣安門”)。外城正門“永定門”,就是寄寓“永遠安定”之意。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鐘樓長達16里。
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就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稱名不副實,它并不在內(nèi)城的外面,而是在內(nèi)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稱“南城”。清代沿用此種格局未變,只是對城門和城墻進行過多次修葺。北京市的二環(huán)路和南二環(huán)路,就是沿這個“凸”字形的輪廓線修建的。
永定門之戰(zhàn)
明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皇太極率清八旗軍攻打北京,一場北京之戰(zhàn)在德勝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外展開。為解京城之危,薊遼督師袁崇煥僅率九千騎兵,日夜兼程兩晝夜,抵達廣渠門外,寒冬饑餒,露宿扎營。在崇禎帝不準進城的情況下,袁崇煥軍與清軍數(shù)萬人在廣渠門外展開了浴血野戰(zhàn),激戰(zhàn)10小時,轉(zhuǎn)戰(zhàn)10余里,明軍終于克敵獲勝。
當(dāng)時袁崇煥橫刀躍馬,沖在陣前,左右馳突,中箭很多,“兩肋如猬,賴有重甲不透”。正如朝鮮使臣從北京向本國回報稱:“賊至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zhàn)十?dāng)?shù)回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奔三十余里。賊之不得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zhàn)之功也。”
就連皇太極對廣渠門之?dāng)∫部畤@道:“十五年來,未嘗有此勁敵也!”然而戰(zhàn)后,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使立了戰(zhàn)功的一代名將袁崇煥被下詔獄,遭磔于市。《明史·袁崇煥傳》這樣記載:“自崇煥死后,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可見,袁崇煥之死也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袁崇煥被被害后,其部下佘義士深明大義,“夜竊督師尸”,葬于東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永定門之戰(zhàn)明朝四個總兵,永定門之戰(zhàn)明朝四個總兵,滿桂、孫祖壽、麻登云、黑云龍,結(jié)果,滿桂、孫祖壽陣亡,麻登云、黑云龍被俘,四個總兵兩個陣亡、兩個被俘。所以永定門之戰(zhàn),明軍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