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創(chuàng)始人嚴范孫生平簡介:嚴范孫成就貢獻有哪些?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南開大學創(chuàng)始人嚴范孫生平簡介
嚴范孫(1860.4.12—1929.3.14),名嚴修,字范孫,號夢扶,別號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今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1860年出生于天津,漢族,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學者,與華世奎、趙元禮、孟廣慧并稱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先驅。
嚴范孫早年入翰林,后出任貴州學政、學部左侍郎等職。后來戊戌變法失敗后,辭職返鄉(xiāng),但仍堅持認為中國需要改革。后來與張伯苓一起創(chuàng)辦了南開系列學校,1919年又創(chuàng)辦了南開大學,被稱為“南開校父”。
1929年3月15日嚴范孫病逝。逝世后,南開校友集資在南開中學內興建了「范孫樓」。
嚴范孫成就貢獻有哪些?
一、革新教育
嚴范孫是積極倡導西學、革新封建教育的改革家,是天津近代民辦教育的先行者。大力推進民間辦學,熱心于鄉(xiāng)里興學。
開始以學館為基地,改革舊式教育,推進“西學”傳播。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時稱“嚴館”),習英文、數學和自然科學,開津門西學之先。
又聯(lián)合士紳創(chuàng)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堂,協(xié)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研究所等多種教育機構。
嚴范孫認為,舊的教育口不離詩書,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言行不一,學用脫節(jié),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的實用人才。
1897年,在任貴州學政時,就大膽變革教育,學子不僅閱覽經史書籍,而且學習英文及西方科技知識。同時,甘冒頑固派之大不韙,上書皇帝開設“經濟特科”,強調只要有真才實學,不必經過科舉正途,也可量材取用。
嚴范孫這一主張,是自隋朝實行科舉以來的巨大突破,震動朝野。他的改革嘗試,也使地處偏陬、民貧土瘠的貴州文風為之一振。貴州學界為他立“去界碑”、“哲學碑”,稱他是“經師兼人師,二百年無此文宗”。
嚴范孫認為,國家要走向富強之路,必須博采東西文明,引進西方文化與教育制度。他先后去日本、美國和歐洲進行教育考察,探求建立新式學校的模式與途徑。
戊戌變法之后,嚴范孫辭官回到天津專心投入新式教育的開拓與興辦。他把自己的嚴氏家館作為實驗基地,聘請熱心西學的張伯苓教授英文、數理化等新知識,并以此基地實驗成果,示范和帶動天津地區(qū)的教育。
從1902年至1905年,他聯(lián)合一些熱心教育的邑紳興辦或協(xié)助興辦民立小學、官立小學21所,以及師范學堂、工藝學堂、法政學堂、??茖W校、高等女子學堂等,使天津教育興起了一個高潮,并走在全國前列。
二、倡辦女學
嚴范孫是中國近代倡辦女學的先行者之一。1902年,首先在自己家中辦起嚴氏女塾,開創(chuàng)了天津女子教育的先河。
1905年,他又參照日本的模式創(chuàng)辦了嚴氏蒙養(yǎng)園(幼兒園)。這是中國最早的私立幼兒園之一。同年,嚴范孫還開辦了“保姆講習所”。這是全國最早培養(yǎng)幼兒師資的學校,為京津培養(yǎng)了第一批幼師人才。
三、創(chuàng)辦南開
嚴范孫最重要的教育貢獻是在20世紀早期,與張伯苓一起廣納社會力量創(chuàng)建了全新教育模式的著名的南開學校。這是中國人以自己的力量發(fā)展教育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不僅給當時的中國教育界塑造了一道新穎的學校景觀,也給世人、給時代樹立了一個先進的民辦教育的典范。
南開學校由男中部(即1904年成立的南開中學)、大學部(即1919年成立的南開大學)、女中部(即1923年成立的南開女中)、小學校部(即1928年成立的南開小學)組成,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教育系統(tǒng)。
南開學校學習和借鑒以科學、民主為旨趣的西方教育精神,密切聯(lián)系中國社會實際,主張德、智、體、美四育并進,強調愛國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注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形成了“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精神和“愛國、敬業(yè)、創(chuàng)新、樂群”的光榮傳統(tǒng),培養(yǎng)了以周恩來、陳省身、吳大猷、曹禺等代表的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至今南開大學還是國內名校,這與嚴范孫的開創(chuàng)之功是分不開的。
所以,愛國教育家張伯苓說:“南開之有今日,嚴先生之力尤多,嚴公逝世,在個人失一同志,在學校失一導師,應尊嚴先生為校父。”
四、倡導文明
社會文明是國家進步的標尺。嚴范孫說:“欲強國家,先善社會?!?/p>
他反對嫖娼、征妓、納妾等社會不良習染。他不僅自己“終身恥作狹邪游”,而且規(guī)諫好冶游(嫖娼)者朋友。嚴范孫特別反對身為教師者逛妓院。昔日天津許多小學教員染有如此不良行徑,他諄諄告誡:“道德墮落,何以表率生徒?精神疲敝,何以勤思職務?”
他還痛詆納妾等歧視婦女的世俗偏見。嚴范孫反對歧視婦女的又一表現,是對纏足婦女的深切同情,力倡女子放足,求婦女獲得解放。他曾編《放足歌》,先在女塾教唱,其后傳誦社會。
吸煙、賭博是舊社會靡然風同的兩大陋習。嚴范孫在為李石曾著“戒煙”書作序時,深望愛國憂國之士,遞相勸戒,先自身戒斷,而后及諸人人,為吾身去無形之害,為吾身吾家吾國吾并世之人造無疆之福。對于賭博之害,更是深惡痛絕,無時不勸諫朋友戒此癖好。
嚴范孫還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為此,他率先垂范,其子結婚改通行的乘彩轎為雙馬車,改新郎不迎娶的津俗為新郎騎馬親迎。這兩項舉動為“津邑之創(chuàng)格”,使當時天津為之轟動。
針對喪禮大講排場、互相攀比,極盡奢靡的風俗,他訂立“喪禮八則”,其中包括:人死登報紙告喪,不必致訃;不必作哀啟,如作哀啟,但述病狀等。
他也不主張過生日、祝壽。嚴范孫的這些主張,在當時都是開風氣之先河,至今也有現實意義。
嚴范孫的著作有哪些?
嚴修晚年還在天津倡組了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等多種,現輯錄出版的有《嚴修東游日記》《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蟫香館手札》等著作。
嚴修不僅通經史、習數算,還研究泰西之學。而且琴棋書畫樣樣通曉,其書法秀逸渾雄,頗有功力,為當時津門四大書家之一。其還善詩歌,與趙幼梅、王守恂同被譽為“近代天津詩壇三杰”。
《嚴修東游日記》這本“東游日記”是由《壬寅東游日記》和《第二次東游日記》構成,前者系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后者系1904年(光緒三十年)。比較翔實地記錄了明治三十年代日本教育的實況,包括學校的學制、定員、經費、課程設置、教學法、教學設備等各個方面情況。
其次嚴修在日本接觸到不少名人,日記中對其中一些人的言行和印象也有記錄。這本日記不僅對研究日本史、中國史(尤其是中國近代教育史)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而且也是研究嚴范孫其人及其教育思想發(fā)展的珍貴史料。
現南開中學內圖書館樓為紀念他而起名為“范孫樓”。
嚴范孫公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當時天津地區(qū)有四大書法家“華嚴孟趙,”即:華世奎、嚴范孫、孟廣慧及趙元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