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村里唯一一個有出息的青年,從小就有志氣,這不,剛升上科長就來接父親老王去城里住,街坊鄰居都是羨慕不已,都說老王家是“祖墳上冒青煙了”,可是,老王的心里卻是千般不愿意,因為他老是惦記鄉(xiāng)里的街坊鄰居,更惦記著家里幾畝田地,說什么也不肯跟小王去城里。
終于,在小王的再三懇求下,可算把老王請到了城里,這剛一進(jìn)小區(qū),老王就開始像打了雞血似的,一張老臉像打了褶皺似的笑開了花,見到一個人也不管小王認(rèn)不認(rèn)識就開始打招呼:“你好,你好!”這真是讓小王尷尬至極,因為他跟小區(qū)里的人關(guān)系并不好。
樓下水果攤小販李姐,有一次賣給了小王一個不新鮮的西瓜,所以小王對她的印象一直不好,之后說話的次數(shù)更是少之又少。
隔壁的李大爺整天緊繃著臉,每次見到小王都不茍言笑,就好像欠他錢似的,小王更是對他避之不及。
還有物業(yè)小陳,曾與小王結(jié)過仇,上次小王家水管漏了,家里就像發(fā)大水一樣,聯(lián)系了物業(yè)好久都不來修,氣急之下小王跑到物業(yè)說理,卻正好趕上小陳值班,本以為有鄰居辦事可能會好一點,沒想到一點沒幫上忙,反而還教訓(xùn)了小王一番,說他“沒素質(zhì)”,跑到物業(yè)耍酒瘋。從小就有志氣的小王,更是覺得受到了侮辱,從那以后再也沒與小陳說過一句話。
小王的話對老王沒有絲毫影響,在老王看來,鄰里之間是應(yīng)該相親相愛,互相幫襯的,不應(yīng)該斤斤計較,正所謂“遠(yuǎn)親不如近鄰”,所以不管鄰居有沒有對老王回應(yīng),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朝他們投以問候。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父親還是一如既往的熱情,甚至熱情的有些可怕,盡管如此,還是沒有得到鄰里的熱情回應(yīng),小王終于還是忍不住了:“爸,以后不要跟他們打招呼了,咱老家興這個,可是城里人是不興的……”
“兒子,咱們打招呼打咱們自己的,別人不理我們是他們的事,咱們熱情點總是沒有錯的”,父親依舊是還是將他的臉皺成了一朵花,對著來往的人依舊打著招呼:“老李,吃了嗎?”
令小王沒想到的是,這次父親居然沒有“熱臉貼上冷屁股”,一向高冷的李大爺不太自然地笑著說話了:“他王叔,您吃了嗎?”
此后,事態(tài)變得的一發(fā)不可收拾,過往的人,甚至連小王不認(rèn)識的人也都向父親投來善意的笑容和問候,就連小陳看見老王都會說一句:“王大爺,您吃飯了吧?”
小王愣是半天沒回過神。
不久后,父親就要回鄉(xiāng)下了,小王怎么挽留都留不住,父親老是惦記家里的幾畝田地,家里的雞鴨也不知道怎么樣了,小王耐不住父親的念叨,還是把父親送回來了老家。
父親走后,小王依舊整日穿梭在鄰里鄉(xiāng)親,可是一切都不一樣了,每天下班后有許多認(rèn)識的不認(rèn)識的人都朝他打招呼,小王知道,這都是父親的功勞。
“李姐,收攤了???”小王朝著樓下水果攤的李姐問道,“是啊,小王下班啦,你爸呢?”
“他回鄉(xiāng)下了,說是惦記著家里的幾畝田。”
“你爸爸是個好人啊,以后有空常把他接過來多住幾天吧,大伙都很喜歡他呢!”
小王會心一笑,原來父親早已經(jīng)深入人心。
這天小王家里水管又漏了,他在家里拿著鉗子和扳子灰頭土臉的修水管,動靜有點大,驚動了隔壁的李大爺,李大爺敲門大聲喊道:“小王,你家怎么了,動靜怎么這么大!”
“李大爺,我家水管又漏了,我在修水管呢!”小王喊道。
一陣安靜之后,外面再次響起了李大爺?shù)穆曇簦?ldquo;小王啊,你把門打開,我?guī)湍阈蓿?rdquo;
小王灰頭土臉的打開了門,看著李大爺拿著鉗子就往里沖,竟然幫小王修起了水管。
小王愣是半天沒反應(yīng)過來。
不一會,門鈴聲再次響起,物業(yè)小陳也來了,他帶著一個維修工人來到了小王家:“小王啊,你家水管老是漏,我跟上頭申請了一下,這不,正好趕上了!”
小王說不出心里是什么感受,只是一個勁的說“謝謝”,李大爺從水管底下鉆出來一臉微笑,滿臉的褶皺就像父親一樣:“傻孩子,說什么謝謝,你父親說得對,鄰居之間就是應(yīng)該相互幫襯的??!”
說著,小王與小陳也相對一笑。
小王沒想到,短短幾天,父親就與這里的人們有了這么深厚的友情,也許是父親的淳樸打動了他們,也許在樓層的禁錮下,城里人之間早就沒有了鄉(xiāng)下人的真誠,但是,他們的心里是也渴望多些心與心之間的溝通吧,是父親打開了他們緊閉的心門。
路上,小王又聽見了熟悉的聲音:“小王,下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