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Facebook推出了一款會自助對話的機器人Bob和Alice。程序員記錄下他們的“神對話”。作為人類的我們不禁驚呼:完全不知所云,難道他們已經(jīng)完全超越我們的語言系統(tǒng),將在不久的將來用秘密的語言溝通最終統(tǒng)治人類?
其實自AI技術(shù)越來越成熟以來,人類的恐慌就不曾消止過,從上世紀的藍海之戰(zhàn),到如今“阿法狗”打敗李世石,從廚房里懂你口味的炒菜機器人,到手機里住著的siri,人工智能在多方面顯示著他們的優(yōu)越,比人更精確更有效,甚至他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能懂你的心。
面臨新事物席卷而來的壓力,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恐慌。這種心理倒像極了老年人到了暮年時,權(quán)威感與掌控力喪失的無奈與惶恐。人類歷經(jīng)幾萬年的進化才創(chuàng)造出如今的文明,機器卻在短短幾世紀迅速轉(zhuǎn)型換代,我們的勞動力市場將會被機器人取代嗎?人類會被機器奴役嗎?種種擔憂的背后也是對人類本身價值及本質(zhì)的拷問,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說:我不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后果。
“阿法狗”打敗李世石,打敗柯潔,依靠的是計算機強大的邏輯計算能力,它絕不會在輸棋后,像柯潔一樣抱頭痛哭。人是一種多元,復雜的生物,不僅有理智,更有感情;不僅會克制,也有情緒。這些復雜性會讓人糾結(jié)或錯亂,但這也是人之寶貴,懂得價值判斷,富有同情心,會反思自己的過錯。
人類設計AI并將人文關(guān)懷的理念融入了產(chǎn)品設計,這雖然讓機器貌似富有人的溫情,但不能使它跳出機器人冰冷的固有屬性,他們溫情的背后是冰冷的邏輯計算,是沒有選擇的解決路徑,是不容變通的機械應答。機械性的思維只允許那個標準答案的誕生,至于是非的判斷與價值的抉擇,在他們的概念里是不存在的。Bob和Alice親切的交流,只不過是他們都在處理自己程序里的任務才上演了這么一場無厘頭的鬧劇。
我們的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靠的是這種計算機式的思考嗎?我想一定不是的,價值觀與人類社會就如同四柱與房屋柱立屋立,柱倒屋塌。然而如今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人之價值呢?我們與他人的溝通越來越程序化,冰冷化,以期望不必衍生更多的人際負擔。我們的共享經(jīng)濟體一面被追捧一面被破壞,展現(xiàn)著自我的約束力,我們呼喊著讓城市更美好,但很多漂族是大城市里的異鄉(xiāng)人,在社會契約的框架下守護著小小的自我,在人生社會里如何抱團取暖,成了很大的難題。一個現(xiàn)代化的城市應該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社會設施,這可以使它像一個機器一樣良好的運轉(zhuǎn),但必須強調(diào)城市不是機器居住在城市的人更不能像機器上的零件一樣活著。城市要有溫度,給人以溫暖的歸屬感,人充分發(fā)揮人的價值,藉著人的情愫,讓人在城市里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才是社會發(fā)展的根基所在。
建立人的尺度離不開人本身的努力,在這個輕時代,一切都簡潔便利,我們向往這種輕文化,這也必將成為一種時代趨勢,但我們應該反思自我:是否守住了人的價值評判……失去了這些沉淀的價值基礎(chǔ),輕文化勢必淪為重傷痛。人性有其溫暖的一面,這些溫暖與美好,離不開人的價值觀建設,離不開人類美好情愫的培養(yǎng),喪失了這些物的尺度必使社會面目全非。
其實面臨著AI技術(shù)的猛烈進攻,人類大可不必過分焦慮,人類會反思,能進步,只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現(xiàn)實,在實踐中充實自我,真正展示出人的智識與胸懷,人類一定能在歷史發(fā)展中站住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