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一大學生因認領自己丟失的手機而繳納“失物認領費”事件一經(jīng)曝光,便引發(fā)熱議。如此收費更使輿論界展開熱議,大家所持觀點褒貶不一。
如此收費從某一方面講,應當予以理解和認可。隨著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飛速提升,一些公民的行為卻與文明進程格格不入:搶劫、碰瓷、私藏非法財物等等的不良行為日益增多,這不僅會使大家產(chǎn)生對彼此的懷疑,使得拾金不昧成為一種鮮見的美德,從這一方面講,學校的做法無可厚非,通過“失物招領費”褒揚同學繼而宣揚一種良好風氣想必也是學校如此收費的原因之一。
但,任何事物都需要全面看待,設若學校的做法是在宣揚拾金不昧的良好風氣,那么是不是同時也在懷疑同學的品行呢?物歸原主本就是一件極其平常,天經(jīng)地義的事,如此大費周章,不正是在低估學生的素質(zhì)嗎?同時如此收費可能會使失主心生不悅,對學校的作風產(chǎn)生懷疑。
設若學校繼續(xù)推行“失物招領費”的如此制度,極有可能導致學生為了獎勵而做一些自己本就該做的事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更有可能破壞同學們彼此之間的情誼,如此收費終究弊大于利。
我們都應明白,獎勵是為了弘揚美德,而弘揚美德不是為了獎勵。
蘇洵曾說“目有瞇則視白為黑,心有蔽則以薄為厚。”如果人人都帶著懷疑的目光,不去探究事物的本質(zhì),得到的結(jié)果往往不盡人意。所以面對如此收費,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判孰是孰非,而應該借如此收費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否恪守為人準則,是否有明辨事理的能力。
如此收費正告訴我們,人性是不能用金錢衡量或展現(xiàn)的。“誠信”才是人性的一桿秤,能稱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而這桿秤并不是如此收費,并不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它一直架在人們的心中。
用你的慧眼去看待如此收費,才能拋開其表象,深入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