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人之初,性本善。”
而今,我看到這個詞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險惡,人心險惡。
為什么呢?因為在社會現(xiàn)實面前人性被血淋淋地剝開了。
不久前,我目睹到這樣的一幕:一個沒有雙腿的乞丐在街角的垃圾桶旁無助的乞討,旁邊放著一輛共享單車。這時,一位母親帶著手里拿著燒餅的小男孩來到單車旁,準備掃碼騎車。小男孩在他媽媽掃碼的時候,將手中的燒餅遞給乞丐。乞丐正要伸手接燒餅時,被他的媽媽看見了,他媽媽“呼”的一下將燒餅搶下,然后直接扔進了一旁的垃圾桶。她把小男孩放在共享單車上,并極有耐心地“教導”男孩:“都說了不要隨便給那些惡心的人東西吃,看吧,燒餅都臟了,咱們不要了,媽媽再給你重新買一個。”說完這母子倆便騎著單車走了??墒悄莻€乞丐至始至終連燒餅的邊角都沒有碰到。
復雜?沉默?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詞語去形容當時的心情。沒有被社會染過色的孩童本該是最純真善良的,對弱者施予援手是人與人之間真情再現(xiàn)。而這位母親的做法顯然對社會充滿了戒備。小男孩是否會在心里種下懷疑的種子,是否會因此怯于表現(xiàn)自己的善行?這個社會需要為此給出答案。
還有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因為一些私事殺了許多人,后來被判處了死刑。但受害人的家屬并沒有因此原諒這位父親,把無處發(fā)泄的情緒矛頭轉(zhuǎn)向了那位父親的家人。
可他的妻兒并不知道也未曾參與這些事,他們很普通且平凡地過著日子。直到那件事發(fā)生,受害者的家屬給他們施壓,對他們進行辱罵甚至是人身攻擊,這件事引起了各大媒體的關(guān)注。這導致這個家庭的孩子無法正常上學上課,在學校受盡了異樣的眼光。還遭到了媒體記者的圍堵。妻子無法正常工作,只能在家里躲著,她們無力反擊,無法再過平靜安寧的生活。
受害者是無辜的,那這個家庭難道就不是無辜的嗎?那些抱著看熱鬧找素材心態(tài)的媒體,可否想過這件事報道出去會對這個家庭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顯然這樣他們都未曾想過,他們的眼里只有工資,只有利益。
其實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有自私和陰暗的一面,只是有些人把它表現(xiàn)出來了,而有些人把它隱藏了起來。而如今表現(xiàn)出來的占社會的大多數(shù)。
那么,諾大的人間就沒有溫情的存在了嗎?
不!就像柏邦妮與妹曾說過:“我要你相信溫暖,美好,信任這些老掉牙的字眼,我不許你頹廢,空虛,傷害別人。不是在象牙塔中才能說出我愛世界這樣的話,是在外面的臟,黑,丑陋,還要說出這樣的話。”
只要我們摘掉有色眼鏡,屏蔽心中所謂的欺騙與猜忌,敢于伸手傳遞真情,傳遞溫暖,絢爛的人性之花定會重綻芬芳。
世界創(chuàng)造了鎖,也必然會創(chuàng)造鑰匙。
人心本無鎖,何處銹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