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在她的《長街短夢》中說道:“假若人生是一條長街,我就不愿錯過這條街上每一處細小的風(fēng)景;假若人生不過是長街上的一個短夢,我也愿意把這短夢做得生意盎然。”
看似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的做法,實則蘊含著無窮旨趣。人生就好比一場勞作,每個人都必須勤于耕耘,但遺憾的是,往往七分的耕耘未必有三分的收獲,面對這一人生窘境,學(xué)會享受耕耘而忘卻收獲則成為明達智慧的表現(xiàn)。
陶朱公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瀟灑較之文種大夫的兔死狗烹、身首異處要高明得多。我們未必就能說文種的韜略遠遜于范蠡,但至少在對待收獲的態(tài)度上,范蠡要更勝一籌。這是為什么?因為范蠡他從不過于執(zhí)著一時的成敗得失,而是更享受創(chuàng)造結(jié)果的那段過程,所以他才能理智地忘卻收獲、快意人生;而文種則將結(jié)果看得太重,認為自己不能讓一番辛苦付諸東流,最終為這可笑的結(jié)果付出了性命。
享受耕耘的智慧不僅在于它能使人超脫于流俗之外,還在于它對生命的鄭重、從不委屈。正如鐵凝在《長街短夢》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享受耕耘的人永遠都懷有虔誠之心,鄭重地對待生命的每一段歷程,從不為明天的成敗而擔(dān)憂,也從不為昨天的得失而后悔,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享受今天。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面對層見錯出的人生窘境,東坡先生選擇了享受耕耘,戲稱“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詹州”。因為享受耕耘,所以他愛上了嶺南的荔枝;因為享受耕耘,所以蘇堤的風(fēng)姿萬古垂青。他正是這樣一個享受耕耘的人,我想哪怕歷史倒流,他依舊不會因為畏忌權(quán)貴、擔(dān)憂前程而后悔直言上諫。他的人生姿態(tài)決定了他有一身絕不妥協(xié)的傲骨。
享受耕耘的境界就是甘愿在長街上做個短夢,哪怕下一秒夢醒,一切都化為烏有,至少那段夢真實地存在過,而你樂在其中。也許出于種種原因,你的辛勤耕耘沒有收獲飽滿的麥穗,但誰又能否定你耕耘的意義呢?
現(xiàn)在起,做個長街短夢——享受這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