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全人類所認同的道德規(guī)范。誠信,可理解為“誠與信”,以為誠實守信。有人說:“誠信只是一個名詞,你誠不誠信又沒有人知道,所以不用遵守。”可有人卻說:“誠信是一種美德,‘言必行,行必果’才能令人折服。”總之大家的觀點都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而我卻認為,“誠”為誠實,做人應(yīng)該誠實,不可撒謊騙人,例如,北宋詞人晏殊14歲時,參加了皇帝親自主考的考試,但他看到題目后,對皇帝說:“這個題目我早已做過,請陛下另出一題。”晏殊本來可以隱瞞事實,做這道早已做過的題,他卻沒有這樣做,反而說出真相,這就是誠實??!還有一件事,是我親身經(jīng)歷的,那一天,親朋好友來我家做客,爸爸帶我去買菜,我們來到賣海鮮的地方,問他:“蝦多少錢?”那賣海鮮的人說:“30元一公斤。”“太貴了吧!”爸爸說:“嫌貴別買。”那人不客氣的說,今天只有他一個人在賣海鮮,怪不得那么拽,爸爸想了一下,說:“好,要半公斤。”然后遞出50元,趁那人回頭找錢時,抓了一大把蝦放入袋子里,接過錢,帶我走了。路上,爸爸對我說:“這種小販,賣的東西貴,又會缺少兩,不這樣做,會虧死的。”看,不誠實就罷了,還這般有理,好像一切錯都在那小販身上。我想,爸爸還教我這做人要誠實,而他自己到不能以身作則,談何教導(dǎo)我呢?
誠信單有“誠”還不夠,還要“信”,二者缺一不可。
“信”意味著信用,守信。我覺得,或許古代人比現(xiàn)在人更懂得守信,下面有個例子:宋濂,時初文學家,一次,他要去遠方一位著名學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那么卻下起鵝毛雪。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么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葉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他卻說:“娘,今不出發(fā)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到:“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守信,雖不是宋濂成為明初詩六三大家的原因,但對他的好學是有一定的幫助的。諾是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新一代人中,會有多少個人去守信呢,可想而知,很少,少到用手指都能數(shù)得到,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知難而退,然后碰到之時,又會找出千百種理由來解釋。雖然現(xiàn)在比以往的技術(shù)要更加先進,但遇道德,守信而言,我們新一代的人是遠遠不及古代人了。
因此,我們要做一個誠實之者,面對那些不成不信的人,我們應(yīng)該遠離或者告誡他,“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這是我國馮玉祥將軍所說,希望你我都能成為一個誠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