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歷經磨難取得真經,前后共用了17年。他不顧禁令,偷偷出國,回來又是一種什么情景呢?回國后又做了些什么工作呢?
玄奘645年回到祖國,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歡迎,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出動了1500多輛軒車、200多幅刺繡佛像、500多幅以金線繡出的經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輛莊寶車,盛況空前。
唐太宗敬佩玄奘的學識,數(shù)次請他入朝為官輔佐自己,均遭到玄奘的婉言謝絕,他說自己不是做官的料子,只會研究佛學。太宗只好作罷,隨即命玄奘前往大慈恩寺任住持,并且還授予他綱紀天下僧侶的權力。從此,玄奘大師開始在大慈恩寺進行佛經的翻譯工作。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奉敕任大慈恩寺首任住持,組織了宏大的譯經隊伍,來自全國名寺的高僧大德及一些重要的朝廷官員也參與譯場的監(jiān)譯、潤色等工作。由于玄奘精通梵文,深得佛經奧旨,廣博各宗各派,因而譯筆精湛,言辭明達。在長達20年的翻譯過程中,他兩次謝絕了唐太宗請其還俗任相、輔佐朝政的要求,排除萬難,“專務翻譯,無棄寸陰”。
每天都自立課程進度,且用朱筆標注翻譯進展記號,如果白天因事耽誤,夜晚必加班補上,往往是三更才睡,五更復起,翻譯不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玄奘晚年,為擺脫俗務干擾,曾一再上奏朝廷,請求住異地專務翻譯,后經唐王批準遷往銅川玉華宮,住此四年,譯出了《大般若經》600卷,至高宗麟德元年,他病故前幾天,還著手翻譯帙冊浩繁的《大寶積經》,才譯數(shù)行經文,突感體力不支,憾而輟筆,直至圓寂。
玄奘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九年里,共譯出經典75部1335卷。多達1300萬字。玄奘所譯經論大小二乘、五科經典,將諸家宗派學說囊括其中,因其譯本準確可靠,而他所依據(jù)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故他的譯本被視為“第二梵本”、“準梵本”,因而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時期,開創(chuàng)了后代的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面。
玄奘生前還應唐太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28個地區(qū)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當時的目的是給太宗了解西域情況,作為實施對外政策的參考,但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