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平簡介:陶淵明的故事有哪些?陶淵明的代表作有哪些?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陶淵明生平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故事
一、早年生活
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guān)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fēng)云,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后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
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后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
淵明“自幼修習(xí)儒家經(jīng)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稑s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
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又愛琴書:“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薄K纳砩?,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yǎng)。
二、仕宦生涯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fēng)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qū)。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执朔敲?,息駕歸閑居”即是回憶他的游宦生涯。
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zé)事務(wù)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閑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于規(guī)林被大風(fēng)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fēng)規(guī)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
一年后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后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jīng)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fēng)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蕩于仕與耕之間已有十余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陶淵明的結(jié)局如何?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jié)束。
此時的淵明,政治態(tài)度入于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時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
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農(nóng)民的生活。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zāi),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征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yīng)征。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結(jié)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jié)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并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于潯陽。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謚為“靖節(jié)”,后世稱“陶靖節(jié)”。
陶淵明墓
陶淵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南的面陽山南坡,北依漢陽峰,南為黃龍山,既滿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的意愿,又呈現(xiàn)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致。
陶淵明代表作有哪些?
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代表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桃花源詩》、《飲酒二十首》、《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
一、《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xué)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nèi)心感受,表現(xiàn)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chuàng)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語言樸素,辭意暢達,匠心獨運而又通脫自然,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有很強的感染力。
結(jié)構(gòu)安排嚴謹周密,散體序文重在敘述,韻文辭賦則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職,成“雙美”之勢。
二、《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不滿。
三、《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是晉宋之際文學(xué)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附于《桃花源記》之后的一首五言詩,詩與記珠聯(lián)璧合,又相互獨立,并無重復(fù)之感。
此詩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詩人以自己對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切感受,突破了個人狹小的生活天地,從現(xiàn)實社會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難出發(fā),結(jié)合傳說中的情形,描繪了一個與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
四、《飲酒二十首》
《飲酒二十首》是晉末宋初文學(xué)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組五言詩。
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xiàn)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組詩以酒寄意,詩酒結(jié)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tài),體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
五、《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fēng)光的美好動人,農(nóng)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xiāng)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nóng)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fēng)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
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nèi)蘊醇厚,情感真摯。
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后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并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
六、《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傳》是晉宋之際文學(xué)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自傳文(存爭議)。
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xiàn)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
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當(dāng);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行文簡潔,絕無虛詞矜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