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簡介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關設衛(wèi),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山海關的歷史
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古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shù)里,非常險要,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明長城的起點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zhèn)——虎山長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筑渝關關城。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麗,自臨渝還。
五代后梁乾化年間,渝關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關三面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jié)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牧于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
后唐清泰末年,趙德鈞鎮(zhèn)守盧龍,石敬瑭在太原叛亂,并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許之,其母述律后曰:“若盧龍軍北向渝關,亟須引還,太原不可救也。”
宋宣和末年,渝關為女真所得。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于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長城歷經(jīng)洪武、成化、嘉靖、萬歷、天啟、崇禎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huán),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tǒng)。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zhèn)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zhàn)。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山海關。
民國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軍閥大戰(zhàn)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戰(zhàn)于山海關外的關家墳、威遠城、姜女廟一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領山海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軍冀熱遼部隊配合蘇聯(lián)紅軍攻占并解放了山海關城。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山海關保衛(wèi)戰(zhàn)。所有這些戰(zhàn)爭,對山海關關城和東羅城城墻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壞。
1958年,在山海關南門西260米的南城墻上,開21米寬的城墻豁口作為通道。
1961年,山海關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墻體內修建互相連通防空洞,墻體現(xiàn)有磚砌洞口。
從1956年到1994年,先后修復了鎮(zhèn)東樓至威遠堂和鎮(zhèn)東樓至靖邊樓的城墻,修復了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城墻主要修復內容為:修復了靖邊樓和鎮(zhèn)東樓之間青磚內墻及鎮(zhèn)東樓和威遠堂之間的毛石內墻,修復了垛口墻和宇墻,修復了靖邊樓和臨閭樓之間外墻體,補墁靖邊樓到鎮(zhèn)東樓之間的城面。
為便于前往天下第一關,1980年在南門東正對一關路開35米的城墻豁口一處。
1987年為協(xié)調古城風貌,在豁口處修建券門洞四座,中間二座相同,洞高6.8米、寬6米,長16米;兩邊二座相同,洞高5.9米、寬5米、長16米。
山海關的歷史意義
文物價值
山海關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天下第一關”的匾額長5米高1.5米,每個字都一米有余,相傳是明代成化八年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題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
建筑價值
山海關古城是明萬里長城上的重要的軍事城防體系,東門鎮(zhèn)東樓氣勢雄偉,因地處要隘,形勢險要,又是萬里長城東起第一關,故稱“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在其左右兩側分別建有靖邊樓、牧營樓、鎮(zhèn)東樓、臨閭樓和威遠堂,五座敵樓,一字排開,均勻分布在一千多米長得長城線上,稱為“五虎鎮(zhèn)東”;城中心建有鐘鼓樓,關城街巷呈棋盤式布局,城外四甕城拱衛(wèi),形成重城并護之勢;外層筑有羅城、翼城、衛(wèi)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國古代嚴密的城防建筑風格。
甕城是長城建筑中最珍貴的城,雖規(guī)模不大,卻有重要作用。一是如遇敵人侵擾,可將關門作為二道防線,制敵于“甕中之鱉”;二是從建筑上看,城外甕城回護,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堅固雄偉,體現(xiàn)長城防御工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