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唐玄宗——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朝第六位皇帝,以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和與大美女楊貴妃的愛情著稱于世!
另一個主人公武惠妃(699年-737年),是李隆基早年的寵妃(那時還沒有楊貴妃),父親是恒安王武攸止,母親是鄭國夫人楊氏——她是武則天的侄孫女,因父親早逝,得到武則天庇蔭自幼于宮中長大。
李隆基即位后,武氏得寵。宮中對她的禮節(jié)等同皇后。她為李隆基生下了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壽王李瑁是其第一個長大成人的兒子,也是李隆基第十八個兒子。注意,是第十八個兒子喲,不是第一個!非嫡非長,因而沒有被立為太子。被立為太子的是他二哥李瑛(706-737年)。
本該與太子位絕緣的李瑁,因為母親的緣故,卷入了一場陰謀。武惠妃同中國古代所有后妃一樣,內(nèi)心極度渴望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太子,于是,悲劇誕生了。
武惠妃渴望兒子李瑁被立為太子,她女兒咸宜公主的駙馬楊洄揣摩惠妃的心意,便開始每天觀察李瑛有何短處,并向武惠妃進(jìn)讒言。于是武惠妃向唐玄宗哭訴太子結(jié)黨營私,想要謀害她與壽王李瑁母子。
唐玄宗震怒,意欲廢太子。但經(jīng)中書令張九齡勸諫,此事遂作罷。不久,張九齡罷官,以李林甫取代其位。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楊洄向武惠妃報告說太子與弟弟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和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銹共謀異事?;蒎阍O(shè)計派人去召三人入宮,謊稱宮中有賊,想請他們幫忙,并讓他們帶甲入宮。
三兄弟畢竟年輕,不知是計,一口應(yīng)承下來。武惠妃接著又告訴李隆基:“太子跟另外兩個王爺穿鐵甲進(jìn)宮,恐怕要謀反了!”這觸動了封建帝王敏感的神經(jīng),于是李隆基派人察看,驚見三人果真帶甲入宮,急忙找宰相李林甫商議。
而早就被武惠妃收買的李林甫漫不經(jīng)心地說:“這是陛下的家務(wù)事,不是臣等應(yīng)該干預(yù)的?!?/p>
此事最終結(jié)果便是李隆基下令:太子、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民,賜死;薛銹——流放。
據(jù)史料記載,大家都知道三王是冤枉的,但卻沒有任何人為這三位皇子上疏。最后,從武惠妃死后李隆基追贈她皇后之位,謚曰“貞順皇后”,并陪葬敬陵,還建廟祭祀等一系列舉動看,作為父親的李隆基根本沒有意識到仨皇子是被冤枉的。
就這樣結(jié)束了?
三王冤情最終平反了么?又是何時平反的?
三王的冤情最終還是平反了,但那時直到安史之亂李隆基被下課后,由繼任者,三王的弟弟唐肅宗李亨登基予以平反的。李亨不僅為仨哥哥平了反,還嚴(yán)懲了本案的兇手——廢除了武惠妃皇后祠享。
但這一切都已經(jīng)是唐肅宗乾元年間的事了,已經(jīng)過去幾十年。
而且,要不是惠妃的寶貝兒子壽王的老婆,大名鼎鼎、名垂千古的大唐第一美人楊玉環(huán)因被李隆基奪走而讓李隆基覺得不太方便再立壽王為皇太子,那么三王的悲劇,恐怕只能人后人憑吊了!
作為父親,親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還一殺就殺三個,這等手筆,不僅足以讓生活在開元盛世那個春天的群臣,噤若寒蟬,恐怕就是今之觀眾,也會不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