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網(wǎng)為您帶來有關“靖難之役歷史資料靖難之役歷史影響怎么樣”的作文內(nèi)容,供您閱讀參考。

「一年級作文」靖難之役歷史資料靖難之役歷史影響怎么樣

  • 節(jié)約用水倡議書500字作文
  • 新年愿望作文400字
  • 共享與獨善其身
  • 李儀祉生平故事簡介李儀
  • 花的聯(lián)想作文300字
  • 明朝歷史上的津南資源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爆發(fā)靖難之役,靖難之役結果如何造成了什么歷史影響?本文來說說靖難之役的前因后果。

    靖難之役資料簡介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nèi)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wèi)精兵調(diào)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的歷史背景

    建文即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明太祖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因生性“穎慧好學,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愛,稱贊他:“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不過,對于這位“仁柔少斷”的皇太孫將來繼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滿意,曾一度打算更換太子,后因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勸諫,才沒有這樣做。

    盡管如此,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繼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朱元璋病故,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帝。臨終前,朱元璋立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盡管有朱元璋的遺詔,不許諸王“入臨、會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朱允炆聞訊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燕京(今北京),對此朱棣十分不悅。

    削藩王

    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齊泰、黃子澄以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后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于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fā)父親謀反,于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jīng)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jié)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靖難之役經(jīng)過

    朱棣起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并調(diào)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燕王朱棣見到幾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無法逃過此劫,遂一邊爭取時間一邊做戰(zhàn)爭準備。

    為了爭取時間,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裝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屬下被朝廷處死,遂裝瘋。但由于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fā)覺。而心中早已對父皇冊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孫而繼位有所不滿,便立即誘殺了前來執(zhí)行監(jiān)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燕軍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歸附;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云歸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七月十六,攻破懷來,擒殺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屬秦皇島市)歸附。七月二十七,為防止大寧軍隊從松亭關偷襲北平,用反間計使松亭關內(nèi)訌,守將卜萬下獄。至此,北平周圍全部掃清。燕軍兵力增至數(shù)萬。

    燕軍攻破懷來后,由于領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離封地宣府(今屬張家口,距北京約150公里,距懷來約60公里),奔金陵。八月,齊泰等顧慮遼王、寧王幫助燕王,建議召還京師;遼王從海路返京,而寧王不從,遂削寧王護衛(wèi)。宋忠失敗后,部將陳質(zhì)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應朱棣,被陳質(zhì)所控制,未果。

    鄭村壩之戰(zhàn)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軍在會州(今河北省平泉縣)整編,分立五軍(中、前、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軍入松亭關(今河北寬城縣西南)。十一月初五日,燕軍渡白河(時已結冰,渡河處在今北京順義區(qū)東),并打敗李景隆的哨探陳暉部隊萬余人。當天,與李景隆大軍在鄭村壩會戰(zhàn)。燕軍左右沖擊,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大敗。

    當夜,李景隆見戰(zhàn)事不利,令鄭村壩所有軍隊輕裝撤退。數(shù)十萬人的輜重全部留給了燕軍。但李景隆走得匆忙,沒有通知圍攻北平城的南軍軍隊,于是燕軍輕易擊潰北平城下的南軍,獲得其物資。李景隆率軍撤回德州,鄭村壩之戰(zhàn)結束。此戰(zhàn)南軍喪師十余萬人。

    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初九日,朱棣回到北平城,因為之前(七月)上書沒有回信,再次上書朝廷,陳述齊泰、黃子澄構陷宗藩的罪過。建文帝沒有回應。十二月,朱棣用反間計令遼東守將吳高被削爵貶黜,消除東北方向的后顧之憂。

    由于李景隆準備等來年(1400年)開春再北上攻燕,朱棣決定攻打山西大同,以使南軍疲于奔命。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師攻大同。十二月二十四日,燕軍抵達廣昌,守將楊宗投降。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軍抵達蔚州,明軍守將王忠、李遠投降燕軍。

    二月初二日,燕軍攻打大同。由于大同是代王的封地且軍事地位極重要,李景隆不得不救援。待李景隆走出紫荊關后,燕軍從居庸關返回北平。南軍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一趟,兵力、裝備大量損失,士氣受到重創(chuàng)。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二十八日,李景隆給朱棣寫信,請求暫時停戰(zhàn)。燕王回信索要齊泰、黃子澄等。一說李景隆自此有二心。除了使南軍白跑了一個月外,燕軍在本次伐大同時意外遇到了從蒙古來降的軍隊,收編之。此外,保定府于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降燕。

    燕軍南下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臨江一決。道衍亦支持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直趨京師。十二月初二日,燕師復出。十二月十二,到達蠡縣(約在保定以南50公里)。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先后擊敗德州的一支分隊和平安的部隊,于是燕軍南下(路線大致位于現(xiàn)京九鐵路和京廣鐵路之間)至館陶渡河(進山東),并長驅(qū)直入。正月十二日,燕軍在館陶渡河;正月十四日,燕軍攻陷東阿;正月十五日,再攻陷東平;正月十七日,陷汶上;正月二十七日,陷沛縣(進江蘇);正月三十日,燕軍先頭部隊到達徐州。

    建文帝見燕軍再次出動,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令駙馬都尉梅殷(建文帝的姑父,顧命大臣)任總兵官,鎮(zhèn)守淮安。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初一,建文帝將遷往蒙化的朱橚(廢周王)召回南京。命魏國公徐輝祖率兵援山東。

    建文四年(1402年)二月初一,南軍將領何福、平安、陳暉進兵濟寧,盛庸進兵淮上。朱棣派兵襲擊南軍餉道后,二月二十一日,燕軍擊敗徐州的出戰(zhàn)軍隊,徐州自此閉城死守。

    渡江進京

    靈璧之戰(zhàn)后,燕軍向東南方向直線前進。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謁祖陵。盛庸在淮河設下防線阻礙燕軍渡河,朱棣在嘗試取道淮安、鳳陽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數(shù)百人繞道上游乘漁船渡河,五月初九從后方突襲盛庸,盛庸敗走。燕軍遂克盱眙。五月十一日,燕軍向揚州方向前進,五月十七日,到達天長(揚州西北50公里)。守揚州的監(jiān)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屬下反叛,趁其沐浴時綁縛之。五月十八日,揚州不戰(zhàn)而降。隨后高郵歸降。

    五月二十二日,朱允炆遣慶成郡主與朱棣談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說“此奸臣欲姑緩我,以俟遠方之兵耳?!笨ぶ鳠o言以對,遂返。六月初一日,燕軍準備從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燕軍戰(zhàn)不利,朱棣打算議和北還。

    此時朱高煦引兵來援,朱棣非常高興,說“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啊。”暗示朱高煦有機會取得儲君寶座,于是朱高煦大受鼓舞,率眾殊死戰(zhàn),擊敗盛庸。隨后中央軍的一支水軍部隊降燕,燕軍遂于六月初三日自瓜洲渡江,并再次擊敗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日,燕軍至鎮(zhèn)江,守將率城投降。

    靖難之役的結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nèi)應,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于左順門。守衛(wèi)金川門(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金川門之變。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戰(zhàn)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fā)展。燕王進京后,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于宮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發(fā)為僧,云游天下,傳說他于正統(tǒng)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又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靖難之役的歷史影響

    宗室待遇變化

    朱棣稱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復了周王朱橚、齊王朱榑的爵位。隨后恢復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齊、代、岷四王歸藩。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標的興宗廟號,重新稱懿文太子;七月十二日,成祖將朱允炆的三個弟弟由親王降為郡王;十一月將朱標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廢為庶人,囚禁在老家鳳陽。

    強化集權統(tǒng)治

    為了更有效率地處理國務,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隨后擴充內(nèi)閣至七人。從此內(nèi)閣開始在明朝政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稱帝的,對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復了洪武年間廢除的錦衣衛(wèi),重新開始實施明朝的特務統(tǒng)治。隨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設立了東廠,令親信太監(jiān)掌權,加強特務統(tǒng)治的同時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務統(tǒng)治幾乎貫穿始終,成為一大特點。

    朱棣遷都北京

    由于洪武年間,北方的防務多由幾位邊王(如朱棣、朱權)負責,而靖難后朱棣徙諸邊王于內(nèi)地,導致華北防務空虛;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虛內(nèi)、宋朝之守內(nèi)虛外的教訓,故在軍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遙控將領守衛(wèi)邊界的風險很大;“天子守國門”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響較大,在政治上考慮,作為朱棣大本營的北平更加適合作為帝都。故考慮各種因素后,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關于歷史上的靖難之役就介紹到這里了!

    ? 男人的天堂亚洲日韩欧美激情,亚洲人成电影日本在线,97人妻免费上传视频,国产盗摄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