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網(wǎng)為您帶來有關“文學革命簡介文學革命的過程文學革命的意義是”的作文內(nèi)容,供您閱讀參考。

「一年級作文」文學革命簡介文學革命的過程文學革命的意義是

  • 旅行讓生活更美好作文7
  • 有你,真好作文450字
  • 寫導游的作文800字
  • 假如我是一棵樹作文350字
  • 美麗的春游作文400字
  • 文學革命簡介:文學革命的過程是怎樣的?文學革命的意義是什么?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文學革命簡介

    文學革命開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是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nèi)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fā)生的。

    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轉(zhuǎn)向?qū)Ψ饨ㄖ髁x文學的攻擊,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是提倡新文學的一場文學革命運動。

    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jié)束,現(xiàn)代文學的起始。

    文學革命的背景

    第一是我們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話文學作品:禪門語錄,理學語錄,白話詩調(diào)曲子,白話小說。

    第二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年之中,漸漸的把一種大同小異的“官話“推行到了全國的絕大部分。

    第三是我們海禁開了,和世界文化接觸了,有了參考比較的資料尤其是歐洲近代國家的國語文學次第產(chǎn)生的歷史,使我們明了我們自己的國語文學的歷史,使我們放膽主張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學革命。

    此外,還有幾十年的政治的原因。第一是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第二是滿清帝制的顛覆,專制政治的根本推翻,中華民國的成立(1911-1912)。這個政治大革命雖然不算大成功,然而它是后來種種革新事業(yè)的總出發(fā)點。

    文學史上的變遷,其中各有多元的,個別的,個人傳記的原因,都不能用一個“最后之因”去解釋說明。

    至于我們幾個發(fā)難的人,我們也不用太妄自菲薄,把一切都歸到那“最后之因”。白話文的局面,若沒有“胡適之陳獨秀一班人”至少也得遲出現(xiàn)二三十年。

    文學革命的過程

    一、興起

    中國新文學(后來稱中國現(xiàn)代文學)以1917年的文學革命為開端。至此,中國古代文學終于被現(xiàn)代文學所取代,中國文學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學術界近些年有人試圖把百年中國文學整合貫通,認為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起始于晚清(鴉片戰(zhàn)爭后的1895年),近代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但我認為在語言,文體,審美觀等幾個有關文學的幾個關鍵問題上的突變還是起始于1917年發(fā)端的文學革命。

    文學革命并非單純的文學運動,它是以五四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的組成部分。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尋求中國現(xiàn)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它的目的是人的解放。

    它的主要內(nèi)容有:高揚科學與民主的旗幟,引進西方的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平等學說,社會進化論等資產(chǎn)階級文化思潮,抨擊以“孔教”為代表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批判專制制度與文化,反對外來侵略與殖民主義,主張民族的獨立解放。

    五四新文化運動開端的標志:《新青年》1915年9月創(chuàng)刊于上海(第一卷名《青年雜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隨主編陳獨秀遷到北京)。

    1915年9月—1919年五四運動,為新文化運動初期。主要是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引進西方的現(xiàn)代文化思潮。寬泛意義上的思想啟蒙運動。

    從五四開始,反帝與政治的需求上升,加上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影響傳入,這場思想啟蒙運動逐漸轉(zhuǎn)變?yōu)闊o產(chǎn)階級領導的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當時還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在《新青年》的發(fā)刊詞《敬告青年》中提出了“科學”與“人權”(民主)的口號,向青年提出六點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1919年1月,陳獨秀把這六條歸結(jié)為“擁護德,賽兩先生”,(民主Democracy音譯德莫克拉西/科學Science音譯賽因斯)“我們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此外,李大釗,吳虞都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李大釗寫了《晨鐘之使命》,《青春》,《青年與老人》。吳虞提出“打到孔家店”,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

    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除了雜志以外,還有北京大學。1917年,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主張“思想自由”,采取“兼容并包”主義。

    二、發(fā)展

    對西方新思想的輸入和對封建舊思想的批判,很自然的轉(zhuǎn)到對作為傳統(tǒng)道德的工具——封建舊文學的進攻,并尋求新的語言和文學的工具——白話,于是,就發(fā)生了文學革命。

    它的基本內(nèi)容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革命主要是外來思潮影響的結(jié)果,也是中國文學自身發(fā)展的趨勢,而直接的背景和動力則是新文化運動。

    文學革命的倡導,幾乎與新文化啟蒙運動同時。

    1915年6月,李大釗提出“要以其優(yōu)美之文學,高尚之思潮,助我國民精神之發(fā)展”。

    1915年11月,陳獨秀提出:“吾國文藝猶在古典主義理想主義時代,今后當趨向?qū)憣嵵髁x?!?/p>

    1916年8月,李大釗又呼吁中國的新文藝要像歐洲的一些文藝一樣,為“自我覺醒之絕叫”,以“驚破”眾人之“沉夢”。

    但都是片言只語,缺乏系統(tǒng)的觀念與方法。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2卷5號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

    陳獨秀稱贊胡適是“首舉義旗的急先鋒”。

    文學革命的意義是什么?

    作為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全面走向現(xiàn)代化的開端,文學革命運動的意義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而文學革命作為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以激進的態(tài)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為其主導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性自覺、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展開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其次,在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過程中,它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xiàn)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經(jīng)由晚清的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學的竭力倡導,終于在1920年,作為現(xiàn)代“國語”的白話納入官方教育體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令全國國民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教育統(tǒng)一采用語體文(白話),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民族文化轉(zhuǎn)型的契機。

    第三,打破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建立了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系。文學革命完全改變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它以極為開放的胸襟持續(xù)不懈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文化吸收潮流。

    正是在這種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20世紀初的現(xiàn)代中國找到了通行的市場,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貌,也影響和構造著中國對現(xiàn)代化的追求和憧憬。

    ? 男人的天堂亚洲日韩欧美激情,亚洲人成电影日本在线,97人妻免费上传视频,国产盗摄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