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籮筐,背簍,是農(nóng)人少不了的三樣農(nóng)具。
簸箕用來曬東西,篩面粉。每次收了干辣椒,每家的陽臺的圓簸箕上都紅彤彤一片,十分好看。一個籮筐可以裝幾十斤的糧食,用個五年都不會壞。背簍是趕集必備的裝備,從家出去,背點糧食賣了換錢。再買了東西,放進(jìn)背簍。有人買了小雞小鴨,就在底部墊一層紙,就這樣把它們背回家去。
這些竹制品都是農(nóng)人自己編的,我爺爺每過一兩年就會編點籮筐,編多了,還可以拿到集市上賣。新編的竹制品都一股竹子的清香味,又結(jié)實又耐用。
我曾跟爺爺學(xué)做過背簍。先要去山上砍幾根竹子,把它們粗的部分砍成細(xì)片,細(xì)的地方劃成條兒。細(xì)片用來做背簍的底部,將四片竹片從中間壓彎,然后交叉在一起,用細(xì)條將它們緊密地編在一起,這是背簍的底部。之后的工作就好做多了,用細(xì)條一條條順著竹片往上編,背簍的壁就做好了。最后再用刀削去表面的倒刺,再接上背帶。一個背簍就大工告成了。
雖說看起來簡單,可實際操作真的很難。不光需要控制壓竹條的力度,還要編得一絲不茍。一不小心,還得被竹條劃傷。
當(dāng)然,竹子還可以做成很多東西,比如嬰兒床,籬笆,鴿籠……
我喜歡釣魚,爺爺便砍了一根斑竹,給我做了一根魚竿。每天暑假的早晨,我便提著一個小桶,拿著魚竿去河邊釣魚。釣上來的都是小魚,偶爾會釣到一條大鯽魚。這些魚,不是釣來吃的,我把它們養(yǎng)在了我們的池塘里。久而久之,池塘的魚便多起來。去洗個手,隨意捧起來一捧水,里面就有小魚苗在游動。
這些看似小小的事情,承載了我許多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