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媽媽:
您好!
去年你生日那天,你忽然望著我,說,我生你的時候還沒有三十歲,一轉眼,都這么老了。然而那一瞬間,令我震驚的并不僅是光陰荏苒,而是那個數字——三十歲。
人們常說,三歲一代溝。我與你之間,如此算來,竟有十個看似不可逾越的障壁。
代溝是什么?是明代王守仁醉心兵法,不浸功名,其父大怒;是現代人民公園里愁眉苦臉為子女相親的家長與橫眉冷對不屑一顧的青年;是祖輩在餐桌上口若懸河大談往事時孩子捂住雙耳的一聲“又來了”;也是在某次爭吵后彼此聊以釋懷的一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代溝是代際因年齡、身份、閱歷產生的理解差異,是無法避免的距離。
你知道嗎?十年前,曾有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擁有十余萬成員。他們在討論組中聲討父母,控訴父母對他們行為與生活方式的禁錮。我想,這大約即是代溝了吧。
從戰(zhàn)爭歲月與饑荒年代走出來的人,渴望安定,而在和平歲月與幸福年代中成長的人,向往自由。這也許是二者間不可調和的執(zhí)拗與矛盾吧。
在西方的獨立家庭模式沖擊下,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似乎顯得搖搖欲墜,與之相關的,“孝”的觀念也愈發(fā)令人深思。有人說,孝道是封建糟粕,應該廢除,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應該用“愛”來替代。
可我不這么認為,“孝”與“愛”都是將子女與父母置于平等的地位上,只是相較之下,“孝”更像是一種約束,是尊重,也是禮。
盡管被無數人所強調,尊重卻依舊是現在人們普遍缺乏的意識。子女不尊重父母的勸導與經驗,父母也不尊重子女的想法與主見,雙方固執(zhí)己見,僵持不下,才將對方與自己同時推向了兩個水火不容的陣營。
代際關系不應該是這樣的。哲人說過,親情構筑成家,那是人類最后的歸宿。它不是彩衣娛親,不是臥冰求鯉,但它也不應該是針鋒相對,刀戈相向。南窗夜雨里那一榻空床,風雪歸人里那一聲犬吠,不論相見還是等待,永遠割舍不斷,血濃于水的,才是親情。
以往在我每次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你常常會幫我查找資料,告訴我你曾經的經歷與可能的后果。對于我的想法,有時你會表示不理解。但是更多地,你說:去做吧,我尊重你的選擇。
我想這大約是最能讓我安心的一句話了,你接受我的想法與決定,我聆聽你的告誡與勸導,達成和解。
在豆瓣小組成立了十年后的今天,“父母皆禍害”小組逐漸銷聲匿跡。滔天的憤怒終于被彼此之間的尊重與溝通替代,山海間的溝壑最后被填平。
你看,我們之間從我出生起,隔著一百步。依我看,最好的辦法不是我咬著牙闖過去,也不是你含著淚走過來。而是我們各自出發(fā),向著對方不斷摸索前行,直到一起完成一百步的和解,懂得尊重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