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淺談二代現(xiàn)象】
“二代”本不是一個貶義詞性,只是被時代的劃分沾染上了了色調(diào)。“官二代”、“富二代”、“城二代”、“星二代”……上一輩所擁有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教育方式等,從一定程度上“遺傳”下一代。而二代除了這些上代留下的,一無是處,這大概“二代”的流傳吧。
郭美美、盧美美……有人說這是個炫富的世界,李剛、李雙江……又有人戲稱這是個拼爹的時代。有了微博博客即時通這些強大的媒體工具,這種事早已屢見不怪了吧。更怪的是面對屏幕,沉默大多數(shù)也只是哀怨沒有個好出身。
炫富,其實不就是國民長期處于貧困的基本表現(xiàn)嗎?這些年來,人文的發(fā)展始終跟不上經(jīng)濟的膨脹,尚未具備成熟的心態(tài)在一時擁有了財富積累時,各種心理弊端開始顯現(xiàn)出來。這一種急切地想要表現(xiàn)自己能力的浮躁膚淺心態(tài)。在市場經(jīng)濟的競爭中,金錢便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于是,社會上充滿著“唯利是圖”“唯利至上”的物質(zhì)風氣。再加上“先富”一代早已飛黃騰達,卻還沒帶動“后富”一代,兩極分化開始嚴重。仇富這些不平等自卑心理則愈演愈烈。
除此之外,二代的行為卻越早人唾棄。而這些根源,怕也是源于上一代自我的品行和教育了吧。若沒有提現(xiàn)金去向上級意思意思,二代會往空白卷上貼紅頭毛爺爺嗎?若有事兒沒事兒掛個人大代表到處逛,二代會騎著牌子四處“辦公事兒”嗎?若上輩沒有在低頭哈腰人面前趾高氣昂,二代會囂張地大叫“我爸是李剛”嗎?或者,改革開放以后的一代們,經(jīng)歷過艱苦奮斗,很容易產(chǎn)生“不想讓孩子走彎路”的念頭,于是,對他們過度呵護溺愛。結(jié)果的種種,都導(dǎo)致二代在人格教育上的缺失。認為用金錢壘出的海外學(xué)歷便是提供成長的最佳條件,殊不知內(nèi)在因素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可是,去看看那些半夜開寶馬來醫(yī)院排隊獻血的富二代們,并非是全盤否定的“二代們”。若另起爐灶,則很有可能剛綻放的光彩被上輩的光芒所掩蓋,外界的輿論,總是歸咎于有一個太有才的老爸。這些時候他們的壓力恐怕比天天怨天尤人的“窮二代”來的更多謝吧。
“二代”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階層的代名詞,它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我國經(jīng)濟下文化的種種缺陷,矛盾。這也應(yīng)該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所出現(xiàn)的特殊時代現(xiàn)象吧。
【篇二:二代現(xiàn)象】
富二代、官二代,亦或是農(nóng)二代等,與我們的生活掛上了鉤。所有的社會輿論都離不開“X二代”這些個名詞,幾乎就成了所有的貶義詞。
但是并非所有的X二代都是一副模樣。比如富二代,富二代有知識成功型,也有紈绔子弟敗家型,平庸者也占很大比例。
就拿我最喜歡的明星飛輪海里的吳尊來說吧。吳尊家世顯赫,來自巨富之家,與汶萊蘇丹是世交尊的家族是富裕的,是文萊十大富裕家族之一!父親在汶萊經(jīng)營地產(chǎn)公司,其經(jīng)營范圍橫跨中國與汶萊兩國。在未入行成為藝人之前,吳尊在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xué)畢業(yè)后做起模特,并以此來養(yǎng)活自己,而后在文萊開設(shè)健身房也是向銀行貸款,并未向父親或者伯父要過錢。一直低調(diào)的他,無論是在商業(yè)上的成績還是在演藝圈的走紅,顯然都是依靠著自己的努力打拼,他的勤奮與努力讓他在娛樂圈擁有超強人氣。他讀書時曾經(jīng)為了去看喬丹的一場比賽,自己去打工賺錢。一個人飛到華盛頓,沒向家里要一分錢。了了自己的一個心愿。他自己開的價值500萬元的蘭博基尼,也是通過他自己的錢買的。
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網(wǎng)上公然炫耀其奢華生活,并稱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yè)總經(jīng)理而在網(wǎng)絡(luò)上引起軒然大波。“郭美美開的那車,值多少錢?怎么那么貴?”沒錯,說起當下最熱門的“網(wǎng)絡(luò)紅人”,非郭美美莫屬。被朋友們問得多了,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什么限量版、超級跑車、全球紀念版……幾輛車價格加起來足有四五千萬。年輕、名車、豪宅……使得網(wǎng)民很難將其與紅十字會這樣的慈善組織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引發(fā)了人們對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有些人一想自己的愛心會變成他人炫耀的資本就直接放棄捐款。
目前,富二代炫富數(shù)不勝數(shù)。據(jù)我所知的,還有個高中學(xué)生,為了博得某女生的青睞,連母親的奔馳S350都看不上,去借來舅舅的S600。開到那個女生家的樓下,但結(jié)果適得其反,他被那位女生拒絕了。我也曾在塘下街頭看到有個年輕人,開著自己“高貴”的保時捷panamera,在街上飛馳,全然不顧人民安全,只圖自己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我來自小康之家,既不是什么富二代,也不是窮二代。我沒有那樣資本的炫耀,但是我會努力做一個像吳尊那樣性格的人,不會炫富,但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
【篇三:一個懵懂二代的想法】
生于那個年代是幸運的,因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當之無愧地成為某些人最親最愛的二代。從此,身為二代的這一代人便開始了一切似乎都已經(jīng)準備好了的生活。
學(xué)會接受,成了所有二代在離開父母進入學(xué)校前每日必修的功課。可是,幼小的我們根本無法理解,只是認為每天圍著自己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那兩個人,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直到有一天,在小學(xué)或者是更早在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們有種東西很感人,也很偉大,他看不見,摸不著,卻就在每個人身邊,那就是愛,可以來自父母,來自同學(xué)和老師。可是時間一長,那些包括我在內(nèi)的二代,便很少再會去感受愛的分量,似乎也已經(jīng)習(xí)慣了接受這種不需要回報的愛,于是,父母便成了永遠也不會有債務(wù)危機的銀行,用親情這張不會透支的信用卡,可以無限量地索取愛。當像李一帆這樣的二代喊出了“我爸是李剛”時,就證明一些二代已經(jīng)被這種愛沖昏了頭腦。而“我爸是李剛”便成了無數(shù)蜂擁而至并極盡效仿才干的富二代們敢挑戰(zhàn)一切的利刃。
可總有一天,給人當二代的日子會結(jié)束。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生活不會有保障性地永久地只眷顧一群人。于是,我們要意識到,將來的人生是誰也給予不了的,只有自己是未來道路的開創(chuàng)者。鋪開一條又寬又四通八達的人生路,知識便成了這項浩大工程的重要原料,學(xué)會運用則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老一輩的人會感慨當今年輕的二代們呢過走的路很窄,讀書上高校成了必擠的獨木橋,身處其中的我們當然知道這種痛苦。但堅強的二代們,必須要有著這樣的信念,只要過了這無數(shù)次的考驗,未來注定是由你選擇的天地。
同時,今天的二代在明天也會有自己的二代要去培養(yǎng)這也是個必須要去接受的事實。想一輩子做二代是不可能的。為了明天的日子不會來得太陌生,現(xiàn)在就得去熟悉。同情體諒父母會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用心去寫好“孝敬”“關(guān)愛”的一筆一畫,孝敬長輩,關(guān)愛他人,關(guān)愛社會卻不求回報。看看那個開著奔馳去獻血的二代人小林,在他身上,生動地解釋著責任是什么。
二代之前還有一代,二代之后一代換一代。
讓自己的后代們不會比別人遜色,現(xiàn)在的二代們就要不能只接受一切,擔當起來,責任,是推給誰都沒有用的。
【篇四:從富二代出發(fā)】
我爸很有錢,我就是富二代嗎?其實不然。
我爸很有錢,我可以過著一伸手就有錢,一張口就有食的生活,從來不會有,有了上頓沒下頓的擔心,我是二代,但只要心懷感恩,只要心不泯滅,也就不會是富二代了。
什么是富二代?富二代的前提就是長輩很有錢,而真正的富二代的是那些泯滅了道德底線的二代們或者說是行尸走肉的二代們。
課堂上,老師總是用一個個淋著血的例子讓我們看清社會的面目,并用調(diào)侃的口吻告訴我們要引以為戒。藥家鑫野獸般的舉止,李啟銘令人不恥的口出狂言,他們就是富二代!錢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一張張紙罷了,這不是灑脫,是揮霍下的麻木。以一種天王老子都不怕的姿態(tài)扎進國人的眼球里,我們懷揣著更多的是口水是不恥是不屑。靜下心來,是什么釀成了這樣的悲???
是他自己品格缺陷,內(nèi)心陰暗!怨不得別人~可父母又為他做了什么呢?一個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一桌熱騰騰的家常便飯,一家滿滿的親情,一顆善于洞察孩子心情的心?我想不會是很健全的吧。環(huán)顧四周的同學(xué),他們有的不屑,有的調(diào)侃的說“我是窮二代”,可是不管怎么樣,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動,那是因為我們早已將自己會有人疼有人愛默認成一個亙古不變的事實了。而他們呢?默默生氣的時候真的很好笑,這是要給誰看,生氣給自己看嗎?在正常的家庭中,有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父母很生氣要掄家伙好好揍上孩子一頓,孩子們見祖父祖母在就哇的一聲大哭出來,祖輩們就護著孩子,祖輩們護的越厲害,孩子哭的越起勁。最后父母還要被祖輩們責罵。這樣的一幅溫馨畫面在他們看來何嘗不是一種諷刺,他們裸露出來的是赤裸裸的嫉妒與恨那~陪伴他們的是不會說話的毛絨玩具或者是一堆冰冷的鈔票。黑暗便輕易的在他們的心里生根發(fā)芽了。
難道真的全是他們父母的責任嗎?是什么造就了他們父母的所作所為?父母也是從孩子過來的,多少是會懂得孩子的。沒有人會不知道被忽視的感覺,那父母為什么舍的讓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去承受這份痛苦呢?是利益,是欲望讓他們迷失人生的方向。而當今的中國社會彌漫著一股銅臭的硝煙,可以讓人上癮的硝煙。于丹說:“以前的中國人是偉大的勤勞的悠閑者,而美國人是偉大的勤勞的忙碌者。當今的中國人是偉大的勤勞的忙碌者”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透露出對中國未來的擔心。悠閑并不代表著懶惰,操之過急,過猶不及啊!我懇請飛速發(fā)展的當今中國停下你的腳步,等等你的國民,等等你的靈魂啊!如果說人類的每一次浩劫都是一次進步,那浩劫之后的盲目何嘗不是另一場浩劫呢?我們當下要做的是反思,是要抑制這種風氣的蔓延,誰會沒有欲望,金錢對誰多多少少都有吸引力,孔子還說:“君子好財,取之有道呢?”因此,在高速運轉(zhuǎn)的印鈔機下,只會復(fù)制出更多的藥家鑫,不要讓盲目成為下一場浩劫!
我很慶幸我不是富二代,我的內(nèi)心很陽光。我很慶幸我有一個溫暖的家庭,我很慶幸我置身于幸福當中??梢赃^著平淡如水的生活,但在我的生活中卻充斥著激情,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篇五:罪二代,懺悔嗎】
現(xiàn)在流行“二代”。但凡父輩有些個鮮明特點的,都會被冠以“二代”的名頭。那么,殺人盈野,罪行滔天,也算是特點吧,于是就有“罪二代”。
“罪二代”們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為父輩懺悔呢?這個就要看父輩的“罪”是什么罪了。
第一種罪是個人錯誤。我們作個假設(shè),假設(shè)“藥八刀”同學(xué)從小不學(xué)好,別看他年紀輕輕,其實孩子都會走了。這個孩子我們暫且稱呼為“小藥”。小藥的命運會如何?我想大致以下四種類型:一,被拋棄,死亡;二,被拋棄,被人撿到,養(yǎng)大,至死不知出身;三,被家人養(yǎng)大,從小淹沒在白眼里,心里扭曲,繼承父業(yè);四,被家人養(yǎng)大,教育環(huán)境良好,正常生活。這四種情況發(fā)生的概率遞減。小藥很難有好下場。這種情況可以懺悔,無論是真是假,至少換回點同情,處境會好點。
第二種罪是陣營錯誤。陣營包括很多方面:文明,種族,民族,國度,階級,派系等等。再作個假設(shè),有一個大漢奸,把中國的很多機密透露給敵國,后來他被捕身死,但他在中國有個兒子,他這個兒子該不該懺悔?這個恐怕不用了。漢奸能接觸到中國的機密,必然有自己的勢力和暗中的號召力,要是他兒子有心效仿,豈不又是一大漢奸?他有這個能力,又沒有明面利益捆綁,那么無論他是不是有這個心思,他必須消失。即便他不是漢奸,政府說他是,他就是,不是也是。所以說,陣營錯誤型的“罪二代”要么被清理,要么被留下做誘餌。當然也可能被另一個陣營接走,這時他就不是“罪二代”了。
第三種罪是時代錯誤。有個報導(dǎo)說,一個歐洲的年青人,給自己銬上鎖鏈,跑到幾個臭名昭著的黑奴囤積島嶼上贖罪,因為他的先輩是一個大奴隸主。如果撇開社會因素,單從個人角度看,這個人的行為無疑是愚蠢的。用21世紀的價值觀去評價數(shù)百年前的行為,這相當于指著楊貴妃罵“肥婆”。我們建立第三個假設(shè)情景,假設(shè)有一批外星人乘著飛船來地球,還有登陸就給截獲了。那么地球人最先做的事應(yīng)該不是友好訪問,而是弄清楚這個文明的科技水平,對我們是不是有威脅,要是沒有威脅,那他們處于什么位置,是不是有什么資源值得掠奪。還有就是研究這些外星人的生理構(gòu)造,血液,皮膚,骨骼,脈絡(luò),當然還要整體觀察一下——切片。中國人有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年的白人看到一群烏漆抹黑的直立生物,誰會當他們是人?不是人,把他們當貓當狗賣,有什么不對?現(xiàn)在我們知道,他們是人,所以兩個時代的價值判斷出現(xiàn)了巨大的偏差,這種錯誤,根本沒有懺悔的意義。
注意,以上分析純粹從“罪二代”個人角度出發(fā),而很多時候,“罪二代”們懺悔,意義并不在懺悔本身。
【篇六:“寄生”二代】
如今社會上卻有許多的二代,諸如“富二代”、“窮二代”、“官二代”,這些稱謂多少帶有一些不恭敬的成分,國人一些奇異的心理,由此可見一斑。我覺得若用“寄生二代”來統(tǒng)括這些“二代”,應(yīng)該更為客觀實際些。
寄生必然要有宿主,即所謂的憑借。富二代借了父輩的財力,官二代借了父輩的權(quán)勢,不過財與權(quán)終究是物質(zhì)的,無需什么憑借,又是所謂的身外之物,這種寄生的危害自然也就減了大半。而真正可怖的是精神的寄生,可這種寄生卻又偏偏是隨處可見的。
陳寅恪曾說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過很遺憾,這也就是說說而已,現(xiàn)今的學(xué)生多半是做不到這點的,多數(shù)人的認識只停留在“是什么”這一層,或許連這一層也是奢望,只剩下“要記住”的三字“箴言”。這就像大陸行貨的諾基亞N97,被拆去了無線模塊,任憑你怎么改裝系統(tǒng),也是無法用Wi-Fi上網(wǎng)的?,F(xiàn)今的學(xué)生,他們的思想多半寄生于老師、課本還有那所謂的標準答案。但從語文這一科目來講,閱讀題的標準答案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人們不是常念叨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那為何又有標準答案一說?雖然一篇文章確有所謂的主旨思想,但如果與標準稍有偏差,就給個鴨蛋,是否也屬于“過激”呢?現(xiàn)今,這些學(xué)者似乎也覺得不對勁了,于是乎大喊“要創(chuàng)新,要思考,不盲從”??山Y(jié)果卻適得其反,當這些學(xué)子被告知,他們唯一能依賴的標準也不可靠的,他們又淪落為“迷惘的一代”了。寄生的危害由此便凸顯出來,當老師、課本、標準答案這些宿主一一耗散的時候,這些寄生之上的花朵們,竟也只能隨之一起滅亡淪落了。
不單是學(xué)生,其實眾人早已習(xí)慣了寄生這一生活方式了。國人的骨子里似乎總有一種跟從的心理,找一個極其光鮮亮麗、超凡脫俗的人物,崇拜他,模仿他,以他為標尺,寄生在他的“嘉言懿行”之中。一些主流媒體也總是強調(diào)榜樣的力量,可是當榜樣不能再做榜樣的時候,又如何呢?當年義正言辭的李敖,竟是虛情假意之徒;慷慨大義護住三個學(xué)生的事例竟只是宣傳需要;一輩子做好事的雷鋒同志也有可能是個童話。這種種噩耗,無一不讓那些以此為生的人們,失了方向。王小波曾調(diào)侃道:“想崇拜人了,那個鏡子照照,都什么年代了,干嘛老在精神上跪著。”
寄生終究不是人的活法,舊物注定腐朽,但新紀元不應(yīng)該在腐臭的罐子里老去,而今要想瞬時進化成“自養(yǎng)”,也無異于癡人說夢,只希望能略微改動些,成為“腐生”,在那些腐臭之物上,長出些新異的蘑菇來,不管它是否有毒,終歸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