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是風(fēng)雨飄搖中巋然不動的樹根,是寺廟中面容慈祥的大佛,是空谷中回蕩著的婉轉(zhuǎn)笛聲,也是那享受著一隅陽光的老人。這些心靈,純凈無瑕,安然自若,是真正的寧靜的心靈。
中國畫追求靜寒之境,也足見畫家傾注的一顆寧靜之心。無論是蕭林寒雪,皓月靜水,抑或是漁莊清夏,碧荷叢生,清淡樸素的畫風(fēng)中透露出的是從容與淡然。而這種寧靜又絕非死寂,因為每一處勾勒、每一塊留白又充斥著畫者自己對人生、宇宙的思考。命運對于每個人而言又何嘗不是一層畫布?唯有寧靜心靈,才能運用智慧的畫筆點蘸濃淡相宜的水彩,從而構(gòu)造出自己獨特的人生畫卷。
中國建筑中也無不蘊含著古人的寧靜之心。青磚黛瓦,幽深庭院,墻角必有潮濕綿軟的青苔,柴扉前必有倚門含笑的女子,油燈下必有晃腦吟誦的學(xué)生??v是風(fēng)雨大作,雷霆乍驚,那屋宇、門楣不曾有絲毫動搖。歷經(jīng)千年滄桑的古屋有一種非凡的定力,仿佛已長出了深根扎于土中,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不再擔(dān)驚受怕,而是將自己的靈魂與建筑的靈性融為一體,互相交匯,互相給予和享受著那一份寧靜。
寧靜于梭羅,是瓦爾登湖畔上窄小又溫暖的木屋;寧靜于陶潛,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愜意;寧靜于楊絳,是《一百歲感言》中對“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的感慨……而對于我們自己,寧靜又是什么?
現(xiàn)代科技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科技產(chǎn)品取代了手中的書本、紙筆,甚至取代了一顆寧靜的心。人們用140字的微博四處發(fā)表感慨,卻不屑于與最親近的人說上幾句真心話;人們與遠(yuǎn)在天邊的各種網(wǎng)友交談卻忽略了身邊真實存在的世界。老人因兒孫在飯桌上玩手機(jī),摔盤憤然離桌,各種炫富行為、造謠行為……這些早已屢見不鮮。我們的心也已隨著充滿欲望與紛擾的社會而跌宕、浮躁。尋找心靈的棲身之所,回歸內(nèi)心的平和與寧靜,每個人都應(yīng)該為此而反思。
希望你的心靈一如靜默的根系,而不是動蕩的枝葉。固守住心靈那一寸凈土,讓它開出寧靜、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