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扇窗。那么,你的窗戶朝向哪里呢?透過視野,尋找你的窗戶……
如果你站在廣袤的大地上,你會不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
如果你處于官場逆境,你會不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
如果你立于三尺講臺,你會不會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宏愿?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他是陶淵明。擁有“閑田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他已滿足,這不是因為也不代表,更不足以說明他視野狹窄,沒有遠大的志向。恰恰相反,是他高瞻遠矚,遠離世俗的污濁。他憑借智慧與清高的品格凌于世人之上,站在時代的制高點。視野穿透滄桑世事、混濁官場,他用鄙視的目光看待富貴與榮華。他決然的棄官歸園打了污濁一記響亮的耳光。
處于山村的田園,視野會更開闊。窗外,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是范仲淹。面對岌岌可危的宋朝王室,他真的不愿目睹亡國的悲劇。于是,他努力了,但是,他失敗了,他失意了??赡穷w愛國之心卻不曾動搖過。于是,帶著自己的憂傷與哀愁,他緩緩地登上了岳陽樓。“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他用最樂觀的態(tài)度去掩飾無盡的失意,渴望國家擁有似錦的前程。
處江湖之遠,立岳陽高樓視野廣袤,窗外,風風雨雨,花開花敗,家興家亡,國榮國衰,都在心頭……
“黑發(fā)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他是辛勤的園丁。他們把三尺講臺作為自己堅守的陣地、把粉筆當作耕耘的工具,在一面面黑板上揮灑汗水與心血。為祖國的未來,為民族的希望,他們把“傳道、授業(yè)、解惑”作為最偉大的使命付出著,為花朵們提供了一片肥沃的知識土壤。
站在三尺講臺上,他們把四十五分鐘站成了幾十年,直到一排排綠意盎然的大樹拔地而起。百花競放時,他“在叢中笑”。
當生命只有一生一世,我們別無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看生命的角度,可以選擇拓寬視野的范圍和提升視野的高度。即使,我們只有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