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蟬不止地鳴叫,大葵扇不停地在手中搖著,額頭上的汗珠仍不斷地冒著……角落的電風扇卻一動不動地站著!這是一個停電的夏夜。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爺爺拿著他的充電收音機,播起戲曲。“你可把它關上吧!聽著就煩。”奶奶停下手中的大葵扇,沖爺爺嚷嚷。
的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戲曲似乎有些趕不上潮流。戲曲的色彩逐漸黯淡,越來越多人表示聽不懂戲曲,甚至根本不愿聽。老實說,我也不喜歡聽戲曲。直至打開《呼蘭河傳》,我對戲曲才有所改觀。在《呼蘭河傳》中,看戲的日子是極其重要的。家家戶戶接親戚的接親戚、喚朋友的喚朋友。這唱戲究竟是為什么呢?唱戲是在秋天,比方這一年秋收好,就要唱一臺戲,感謝天地。若是夏天大旱,人們就戴起柳條圈來求雨,把雨給求來了,到秋天就更得唱戲。據(jù)說是因為求雨的時候許下了愿,許愿就得還愿,那么還愿的戲就非唱不可了。每每這個時候,嫁了的女兒回來娘家,回婆家的時候,母親便會擺著手說:“秋天唱戲的時候,再接你來看戲。”母親含著淚看著女兒走。也許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習俗,但在過去,戲曲就象征著家人、朋友的呼喚。
近幾年來,國家越發(fā)重視戲曲的傳承。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體,以獨特的唱腔,作為國粹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梅派和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被譽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傳承與發(fā)展歷史,它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
不難發(fā)現(xiàn),聽完一段戲曲,我們又了解了一段歷史,這何嘗不是大家獲得知識的一個便捷而又充滿趣味的方式呢?作為一名高中生,通過長時間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戲曲的地域性特征則充分彰顯著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作為傳統(tǒng)文化,它就是最能展現(xiàn)人民群眾感情的藝術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