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人們可能并不知道,在那一天,唐高祖李淵,失去的不僅僅是三十八歲的長子——李建成,二十四歲的四子李元吉,還有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個未成年的孫子和他們的家眷親信上百人。那一天,太子府與齊王府一定是血流成河。
秦瓊追隨李世民時為其手下的右三統(tǒng)軍,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著名的尉遲敬德就是被秦瓊擊敗并最終投靠李世民的??梢哉f,秦瓊是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將。
史書上說:秦瓊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每戰(zhàn)身先鏖戰(zhàn),前無堅對。每當對手陣營中有驍將銳士震爍出入以夸眾者,秦王則名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于萬眾中,莫不如志。
關(guān)于秦叔寶是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不同的史書似乎記載并不相同,至今無有定論。
在史書中我們找不到秦叔寶積極幫助李世民謀劃玄武門之變的只言片語,在《新唐書》中,他和玄武門之變唯一的一段有關(guān)記載只有一句話,是說玄武門之變后,秦叔寶被賞賜了封邑七百戶。
是因為他參與玄武門之戰(zhàn),表現(xiàn)突出的獎賞嗎?未必,因為那位玄武門之變中除了秦王之外的第一男主角——尉遲敬德,在事變之后得到的封邑是一千三百戶。《舊唐書》中說秦瓊那天確實隨從秦王到了玄武門。
那么從封邑的多少,似乎不難判斷出,公元626年的那個夏天,秦叔寶在玄武門事變中的表現(xiàn)和戰(zhàn)場之上的勇猛無敵一定判若兩人。這是為什么呢?
今天的人們大膽揣測一下。那么,最大的可能是秦瓊一定很不愿意攪入到這場為奪帝位的骨肉相爭當中,所以表現(xiàn)失常。事實上,唐代早期最著名的軍事將領(lǐng)李靖和李績,對于李世民與太子建成的帝位之爭都采取了嚴守中立的態(tài)度,不做任何政治投機。
這使得李世民對他們更為敬重。而秦瓊本身是秦王府的將領(lǐng),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帝位之爭中,他不可能像二位李將軍那樣可以置身事外,保持中立。
他只能站在秦王一邊??墒撬欢ㄖ?,這場帝位之戰(zhàn)一旦打響,那么長安城內(nèi),必定是血流成河,這樣的殺戮和在戰(zhàn)場之上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完全不同。
在這樣的一場不是為了大唐,而是為了秦王帝王野心的血戰(zhàn)中,志節(jié)完備的秦瓊所能做的恐怕只能是消極避戰(zhàn)。這樣的一場骨肉相殘,日后卻成為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起點。
或者也正因為貞觀之治的輝煌斑斕,玄武門的血腥氣總是被人們有意無意的淡漠。玄武門事變中,秦王手下的刀手尉遲敬德等人,更成了英雄被人崇拜。
但是人們可能并不知道,在那一天,唐高祖李淵,失去的不僅僅是三十八歲的長子——李建成,二十四歲的四子李元吉,還有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個未成年的孫子和他們的家眷親信上百人。
那一天,太子府與齊王府一定是血流成河。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在那個你死我活,眾人都在用殺戮和屠滅,追求功名的日子里,在大唐的將軍中,總還有一位志節(jié)完備的秦瓊,在血色的悲涼中仍能盡可能的謹守著做人的良知。
這種堅持的勇氣,恐怕更值得一千三百年后的我們深深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