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個最愛他、令他動容的人—他的母親。他的體型應(yīng)該算是瘦弱的了,個子雖說不算高,二十多的人1米7的個子體重穿著衣服還不到110斤。因此盡管家里再拮據(jù),他的母親也要給他弄好吃的。他明白,母親平常是舍不得吃穿的,自己不在家時(shí),日子過得是很清苦的。因此在他無意識地接過母親遞過來的熱騰騰的肉湯后,他會瞅著他母親問,“鍋里還有嗎?你們吃了嗎?”當(dāng)然他母親常常是不會實(shí)情相告的。不管他母親怎樣答的,他都會捧著碗急忙跑到廚房,將眼睛瞄到鍋里。很多時(shí)候,那些好吃的都是為他一個人做的若鍋里什么也沒有了或者只剩下一些湯水了,他會將自己碗里的湯放一半到鍋里,若全家人都在家,他會將碗里的一分為四。他的母親樂此不疲一遍又一遍,只要他在家。他實(shí)在不忍心了,便囑托他的妹妹。讓母親不要老是為他弄那些好吃的了。他妹妹便答:“有好吃的你還不歡喜。她就是那樣,說了也沒用的。”他于是親自去說與他母親,他的母親答道:“你看你那么瘦,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哪一個長的不好?你就應(yīng)該多吃?。?rdquo;“一個人心里有事,即使他吃得再好,也是沒用,他也不會長好;一個人心里無事,就算他吃得再差,他的身體也會長得好。”他這樣答他的母親,語調(diào)甚至帶著點(diǎn)兒惱憤。他的母親沒有再說什么了,臉色也變了,越來越?jīng)]有了光彩。他明白自己的母親心里是難受的。他的心里也開始變得難受。往后的日子里,她母親依然會給他弄好吃的,并且津津樂道。
“靜”,他很喜歡這個氛圍,一個人的時(shí)候,才是最靜的時(shí)候。也許他真的變得孤僻,他常陶醉在一個人的時(shí)候。這個時(shí)候,他可以呆呆地。那些悲傷的事,他的前途,他母親的身影,一下子全涌了出來。他很不甘,卻也很無奈。想著想著,想到最后,可以任眼淚流,有時(shí)淚流后,反而感到莫大的快慰。
書籍可以減少那些悲痛嗎?未必!但是書籍還算是一劑撫慰心靈的良藥。他想到他的母親,他的前途,他覺得此生終是不可太荒廢的。他給自己的業(yè)余時(shí)間安排了很多書籍。每換一個工作地點(diǎn),他都會為自己制一個小桌子,上面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一個人的時(shí)候也是最好看書的時(shí)候,守著那張書桌,他便覺得心安了幾分。
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他的同事多是不愛好看書的,他能不被打擾打已經(jīng)很理想了。人一旦離開了學(xué)校,參加工作了,還能捧著書的真是越來越少了!他感嘆著。
有一次他看電視,電視里中央電視臺一位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說過一句話,他聽后很難過。那句話是這么說的:“當(dāng)今這個時(shí)代啊,真正的詩人是越來越少了,甚至是沒有了。”那時(shí),他的心很痛。他所難過的,不是詩人越來越少了,而是真性情的人越來越少了。因?yàn)樵谒J(rèn)為,真正的詩人都是真性情的人。眼看在這個世界物欲橫流,而人性多貪麻,也許也包括他自己吧,他只有感嘆著。
每次回到家中,就有年輕小伙子(多是讀書的學(xué)生)時(shí)不時(shí)到他家玩。有時(shí)大家都各自坐著,都不知說什么話好,氣氛是很死的。他為了活躍氣氛,就會拉著他們對對子,他們都說不會。他便轉(zhuǎn)了話題說輪流講故事,由他開始。可故事一直都是由他講著,他們只是聽著,時(shí)間長了,真是索然無味。
管好自己真的很重要,他這么覺得。盡管他身周的人看電視、打牌、聊天…玩得再盡興,再無憂無慮,他也難輕易受影響。在家時(shí),他不像村里那些小伙子活蹦亂串,常常是宅在家里的,時(shí)不時(shí)捧捧書。村子里有人說他總呆在屋子,老不出門,說他應(yīng)該學(xué)村里的那些小伙子。他苦笑。也許別人是對的,也許不對,他畢竟是男子。又生在而今這個世界。其實(shí),是沒有人真正懂他的心。
是的,沒有人真正懂他的心。他感覺自己是孤寂的,甚至是清高。他與身周的人是很少長談的,甚至于與他的父母。與同事交往,一般也只談些關(guān)于工作方面的事情。一次,他的一位同事說他話語真的很少。他笑了笑,答道:“這個世界上又三種人話語最少。”“哪三種人?””第一種,心里無話,那么嘴上自然無話;第二種,心里有話,不敢言說;第三種,心里有話,根本不想說。”他接著說道:“那么你覺得我是哪一種呢?”“你嘛,愛好看書,還算是個書生吧,應(yīng)該是心里有話的。”他點(diǎn)了一下頭:“嗯!這個不敢說和不想說是兩回事,不敢說,只是沒有勇氣罷了,是一時(shí)之悶,而不想說才是才是最苦的。”他停頓了一下,變的有點(diǎn)激動,不等他同事開口,接著道:“很多時(shí)候,我都不屑一顧,話只有說給能聽懂那話的人聽才有意義,說得再多,若聽者聽不懂,豈不白說。就好比你彈一曲琴,彈給不識音的人聽,你寫了一首詩,給不懂韻味的人看,哪怕你琴音再妙,詩作再好,你都是枉然。”說罷,哈哈一笑,然后,一聲嘆息。
書籍真是可以養(yǎng)性的好東西。很多時(shí)候很多事物他不喜歡太計(jì)較,甚至于工作中吃虧,別人占小便宜,他試著對自己說,把心放開吧,把心放開吧!之后,什么事都沒有了。有人因此說他老實(shí),他置之一笑。淡泊真的很好,他這么覺得。那么對于金錢呢?
若用金錢來談人的話,那么這個世界上無非四種人:有的人心里有錢,手上無錢;有的人心里有錢,手上也有錢;有的人手上有錢,心里卻無錢;有的人手上無錢,心里也無錢。人往往是手上越有錢,心里也越有錢。所以說,手上有錢心里無錢,是很難得的,范蠡就是如此,富可敵國,然卻其財(cái)盡施于民。其實(shí),手上無錢心里也無錢,才是最可貴的,顏回是如此,文天詳是如此,他們真的很窮,可是卻窮可敵國,有浩然之正氣。那么他呢,他屬于那一種呢?現(xiàn)在手上是真的無錢,也許會一直無錢。為什么呢?是他沒能力掙更多的錢嗎?也許是的,也許并不盡然。盡管他真的很窮,也真的很需要錢,然卻也知道,君子愛財(cái),取之有道。他很喜歡一首詞—《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楊慎填的《臨江仙》:“…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真是對于是人生的大覺悟!佛教哲學(xué)也說人生本空。既然是空的,又何必太過執(zhí)著。他不好奢侈,不喜浪費(fèi)。他心想有錢了也未必是件好事。況且就算有一座金山,也有換不來的東西,譬如氣節(jié)。也許他的心里也會無錢,也許現(xiàn)在不是,以后會是。他或許一輩子都將是個大窮光蛋,并且樂于此道。
苦惱的人總喜歡問人生的意義。他呢?他也免不了思索。越思索反而越苦惱。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國學(xué)大師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說,“人間事事不堪憑,但除卻無憑二字”,“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人生只似風(fēng)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diǎn)點(diǎn)萍”…難道人生真是沒有意義的?希臘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說:“有一人將一大石頭從山坡下往山坡上推,推得滿頭大汗,最后終于成功,將大石頭推到了山坡上。第二天,還是那人,還是那個大石,還是那個山坡,那人又推著大石,從山下推向山坡上,又是滿頭大汗,又終于成功。第三天,第四天…如此反復(fù)。每當(dāng)那人費(fèi)盡氣力將那大石推到山坡上時(shí),大石就會從山坡上滾到山坡下。那人總是重復(fù)著推著那大石。”推石上山的故事里,那推石之人之舉真是毫無意義。仔細(xì)想想,人生不就是如此嗎?就像那推石上山,如此重復(fù)著,又有什么意義呢?可是,真是如此嗎?再仔細(xì)想想,那人不正好是通過推石而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嗎?所以,沒有意義也就是另一種意義。
所以,雖然感傷,他卻還并不至于頹廢。最起碼他還是活生生地存在的。他還有愛他的人,令他心動的事跡…這一生真的不可以太荒廢,應(yīng)該走好自己腳下的路,他開始這么覺得。他開始從心底對自己說:雖然迷茫難免,但前面的路總還應(yīng)該一直走下去,許多年以后,再去回頭好好看看那些留下的或深的或淺的腳印,最起碼,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