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博物院建于1926年11月16日,時稱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1932年4月改稱“奉天故宮博物館”,4年之后與“國立中央博物館奉天分館”合并,1947年4月8日,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在該址組建國立沈陽博物院籌備委員會。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于1952年成立沈陽故宮陳列所,隸屬東北文化部文物處。1955年5月擴充為博物館。1961年6月列入國務(wù)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5月5日,該館改稱沈陽故宮博物院。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每年撥出大量??顚ι蜿柟蕦m進行維修。同時,為豐富館藏,通過國家調(diào)撥以及社會征集、捐贈等渠道,使藏品由解放初期的千余件增至數(shù)萬件。在努力增加館藏的同時,大力開辟各種陳列,不斷充實陳列內(nèi)容和更新藝術(shù)形式,形成了一個以宮廷歷史原狀陳列為主、宮廷遺物及藝術(shù)陳列為輔的陳列體系,有些展品還出國參加了加拿大蒙特利爾公展。1986年,沈陽故宮博物院共設(shè)歷史原狀陳列,宮廷歷史遺物陳列、藝術(shù)陳列、臨時特展及露天陳列等5類陳列,簡介如下:
一、歷史原狀陳列。歷史原狀陳列有大政殿、崇政殿、清寧宮、西宮、東宮、繼思齋、太廟、文溯閣、戲臺、嘉蔭堂、轎馬場等處。這些陳列從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再現(xiàn)了歷史原貌。
二、宮廷歷史遺物陳列。有清代武備資料陳列和清代宮廷樂器陳列。前者主要展品有努爾哈赤寶劍、皇太極腰刀、順治皇帝牛角樺皮小弓、乾隆皇帝御用寶劍、嘉慶皇帝御用弓矢以及大金天命云板、信牌、鎖子甲等;后者主要展品有乾隆八年制中和韶樂及丹陛大樂、鹵簿樂等54件宮廷樂器。
三、藝術(shù)陳列。有清代家具陳設(shè)(師善齋、協(xié)中齋)、琺瑯(東配宮)、織繡(衍慶宮)、雕刻(麟趾宮)、漆器(西配宮)等專展。
四、臨時特展。有清代帝、后生活文物和鳳凰樓鐘表、帝王像、著裝說明展覽。
五、露天陳列。大型難于移動的文物采用露陳,如遼代石經(jīng)幢、金代大鐘、元代城隍廟碑,十王府影壁、薩爾滸故事碑及安達里碑等。
半個多世紀以來,沈陽故宮博物院經(jīng)幾代文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成為一座藏品豐富,每年接納數(shù)百萬中外游客的大型博物園地。全館面積6萬余平方米,按建筑自然組合分東、中、西三路。東路即大政殿、十王亭一區(qū);中路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西路前起轎馬場,后至九間殿。共有建筑80余所300余間。
沈陽故宮博物院下設(shè)研究室、陳列部、保管部、古建部、群工部、技術(shù)部等業(yè)務(wù)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