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和尚問自己的師父人最害怕的是什么,他的師父反問他的答案,他說出了幾十個答案,卻都被否認了。最后,師父說,人最害怕的其實正是自己。
恐懼源于未知,仔細想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切讓人懼怕的東西,根溯源,是我們自己。
對在眾人面前講演表現(xiàn)的恐懼來源于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對于孤獨的恐懼來源于我們對“獨處”的陌生;對于誤解的恐懼是由于他人從客觀的立場見到的常常并非我們所認知的自己。……如此種種,皆為其是。
化用弗洛伊德對于人格結構劃分的“三我論”的定義,“本我”代表最本質,最真實的精神層次;“自我”代表在社交活動中以及表面呈現(xiàn)的精神層次,而“超我”代表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精神境界。
本我與超我相對,它是我們最原始的類似于“本心”一樣的存在。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了解到了以如何面目存在,才是符合社會要求及他人審美的——而真實的自己可能并不能完全能達到那些要求,于是我們將這些條例強加于本我之上,使之成為自我,或超我。
很少有人能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太多人“和”而未見“不同”了,太多人云亦云。甚至可以說,是不敢于直面本我的我們自己重復著“殺同求異”的動作。
害怕隨之到來,本我是不可抹除的。人的忽視并不能阻礙他的發(fā)展。于是由于對于自己的缺乏了解與對不可能達到的完美境界的過分追求導致了人類負面情緒的滋生。
那些真正了解和懂得面對自我的人,是最聰明與快樂的人。保羅科埃略的著名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男孩,他學會了傾聽自己的內心,直面對失敗的擔憂與恐懼,并與它溝通,使他們得到統(tǒng)一。最終,他因此找到了自己追尋的財富,而那些未肯傾聽甚至嘲笑男孩幼稚的人,則過著再平凡不過的生活。
我們身處的時代飛快,人類對于外界的不了解與不確定性通過“信息”在不斷消除,卻鮮少有人嘗試消除對于自己的不確定性。我們隨時可見的總是他人面目及外部環(huán)境,對于自己,則“不識廬山真面目”。關注天下大勢,乘風而起才是當下人們追求的目標,卻不知道反躬自省才是人類最引以為傲的能力。多少人迷失在時代的浪潮中,多少人隨波逐流,泯然眾人。而馬云四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若不是一次次反思自己,改進自己,又怎能頂住壓力,創(chuàng)造阿里巴巴的商業(yè)奇跡;任正非以近乎偏執(zhí)的職業(yè)精神,提出“削足適履”,變革自身以適應國外先進的理念和思想,打造了華為的帝國。在這個時代,只有敢于直面自己內心,與自己對話之人,方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或許本我是一個大多人都沒有勇氣與耐心面對的存在。我們的怯懦與懶惰,都會阻攔我們對它的了解。但是對于人,或許只有直面自我,戰(zhàn)勝自我,才可能達到不憂不懼,方向明確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