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誕生之初,便有了區(qū)別于其它生靈的文明,從原民學會制造簡單的石器,骨劍到火藥,指南針,造紙術(shù),印刷術(shù)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從最初的結(jié)繩,符號到唐詩宋詞,散曲小說:從母系氏族到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社會??v觀歷史,一路走來,人類歷史歷經(jīng)風雨卻不曾停滯,這其中離不開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說到底更是骨血中流淌的文化和精神,讓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度一直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并日益散發(fā)出更具神采的魅力。
在人類還無法與大自然相抗衡的時候,人的意識里便充滿了反抗和斗爭的信念。從盤古開天辟地的那一刻起,反抗的種子就留在了中國人的身體里,女媧煉石補天,精衛(wèi)銜石填海,在中國古老的神話里,與大自然的對抗從未停止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階級出現(xiàn),階層誕生,人們對不平等制度的不滿,對自身境遇的不憤,更激起了他們反抗的意念。一次又一次朝代的更替,一次又一次制度的變革,歷史的車輪不曾停下,反抗的腳步不曾停歇。尤其當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這種反抗精神震撼了世界,讓侵略者們?yōu)橹痼@。國家陷于危難,當那群意氣風發(fā)的青年學生走上街頭游行抗議之時,當那群有志之士在南湖的紅船上商討國家的未來之時,當紅軍艱難跋涉兩萬五千里保存下革命的火種之時,我們知道,民族有力量,國家有希望。
翻開中國歷史的畫卷,正是這種不服輸,不認輸,頑強拼搏,蓬勃向上的像野草一樣的韌性讓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xù),讓我們的文明代代相傳。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因為中華民族的包容和韌性,才讓中華文化日益興盛和繁榮。在中華的詩詞里,既有“北方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的粗曠和質(zhì)樸,又有“北方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細膩和溫婉;既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低吟和傾訴,又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的悲壯和豪邁。男子也可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情愫,女子亦可具“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氣概。在這個神奇的國度里,人民皆具有水的包容和草的柔韌。而如今,中國更以她的開放和文化讓人神之往之。中國文字走向世界,零八年的奧運會成功舉辦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中國載人航天技術(shù)走在世界前沿,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展示了中國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中國的高鐵承載著中華文明以飛一般的速度向前駛?cè)ァc筱蟠髧?,展我雄姿?/p>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正是有了一個個勤勞,樸實,堅韌的中國人,才讓我們的民族更加的興盛,國家更加的繁榮,文明更加的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