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80年代,人們的主要通訊工具還是書信和電報。
我爺爺家里是書香門第,聽爺爺說,當年母親在外地求學,爺爺總會定期給她寫信告訴她家里的情況,并叮囑她在外一定要萬事小心。父女倆來往的每一封書信,自從爺爺去世后母親就一直放在書架上保管著。每一封家書,都承載著爺爺深厚而又純粹的父愛,是爺爺和母親之間情感的寄托與交流。母親說,書信,幾乎是那個年代,普通百姓之間遠距離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
1983年,上海開通國內(nèi)第一家尋呼臺。人們開始了即時通訊,大大加速了人們的生活便利及聯(lián)絡速度。
那時,腰上別個BB機總讓人有一種走在時代前列的優(yōu)越感。在我很小的時候,老爸的腰間總是會別上一個BB機來跟別人交流,后來才知道,這也是當時一種時髦的標志呢!
BB機的出現(xiàn),加速了公用電話亭的建設。80年代到90年代投幣式、卡片式等各種公用電話陸續(xù)出現(xiàn)在大街小巷。緩解了用電話排隊的現(xiàn)象。
在我上小學時,我們學校里有一個投幣式的公用電話亭,專門用來給學生有急事需要跟家里人聯(lián)系時使用的。一次,我借著有急事給家里人打電話的機會,好好體驗了一次這個新潮玩意兒,令我印象深刻。
進入21世紀之后,通訊工具的發(fā)展顯得尤為迅速了。各種手機頻頻亮相,智能型手機快速普及城鄉(xiāng)。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開始迅速發(fā)展。隨著各種智能手機軟件的開發(fā)利用,越加豐富了通訊工具的功能:聊天、購物、學習、娛樂、視頻、支付……幾乎都超出人們?nèi)粘=涣鞯男枰_@是40年前人們無法想象的未來。最突出的是作為國產(chǎn)通訊產(chǎn)品的驕傲:華為品牌手機,如今因為其產(chǎn)品不斷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始終走在世界前沿,從而成為通信領域的領導性品牌世界三強。
回首改革開放40年,通訊工具的變化,讓我們?nèi)伺c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來往和溝通越來越方便,整個地球,仿佛真的成了地球村,這都得益于改革開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