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對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我們應(yīng)當(dāng)怎樣度過自己短暫而又漫長的一生呢?怎樣正確地對待生與死呢?它是我們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不同的生死觀體現(xiàn)著不同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詩人克家曾寫過一篇紀(jì)念魯迅先生的文章,開頭的兩句是這樣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這兩句詩看似矛盾,令人費解,實則不然,它恰好折射出兩種不同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世界上就有這么奇妙的事,有的人雖然死去了,但他們卻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中。
我們最熟悉的雷鋒同志,他在人生征途上只度過了22個春秋,但他卻用自己火熱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后人永遠贊頌的歌。又如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一生奔走于槍林彈雨中,來往于友好國度之間,鞠躬盡粹,死而后已,受到許多國度人民的敬仰。還有賴寧……他們都找到永生的最佳方式,他們永遠活著,永遠年輕。
相反,有些人雖然活著,但他們利用人民賦予的權(quán)利,身為人民的父母官卻不為人民排憂解難,整天想著如何找借口挪用公款以供揮霍。正因為他們作惡多端,罪行累累,人們詛咒他們——這些社會敗類“不死何為”?
面對死亡,后者充滿畏懼,他們想方設(shè)法尋求長生不老藥。古代秦始王對死亡害怕簡直發(fā)狂,他未步入老年,就早已感覺到死亡的威脅,他把全國三百多個方士都召到宮中來為他日夜煉制仙丹以求長生不老。
在中國古代,許多貴人死了,喪葬都隆而重之的,不但用無數(shù)珠寶瑪瑙,還要活生生的人來陪葬。世界上恐怕沒有比這更殘酷,更殘忍的吧!由此可見,他們對死亡的畏懼是何種程度了。
但英雄是不怕死的,這樣的英雄比比皆是。愛國詩人陸游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對死泰然處之,臨死還思念著國家民族的安危,真是令人可敬可佩!
我們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曾說過“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即使不能死得轟轟烈烈,也要死得其所。“生當(dāng)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是宋代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的壯志豪情。
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正確對待生與死呢?你是否找到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