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wù)勀阊壑械聂斞缸魑钠唬航裉?,我們再來讀魯迅
自小學(xué)時第一次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以來,已有有些時日。隨著視野的開闊,魯迅先生的形象也一直在變,從注釋欄里單薄的“偉大文學(xué)家、思想家”變得更加立體,然而他作品的基調(diào)又似乎圍繞著一個不變的主題,即對現(xiàn)實的批判與譏刺。
那么,魯迅先生是否真就是如此一個渾身是刺的尖銳墨客呢?答案是相對而言的。隨著學(xué)習(xí),我們也見證了魯迅先生溫情的一面,他也是人,更是這大眾中的一員;只是他不愿一同麻木沉淪,而是想要以一己之力喚醒一個民族。就結(jié)果而言,沒有魯迅先生,或許有許多人的思想都得不到覺醒,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近來有一種觀點,即魯迅先生對中國人的意義已經(jīng)結(jié)束了;這種觀點并不是說魯迅先生不好,反倒是贊美他,人人都該敬仰這位有著偉大歷史貢獻的文學(xué)家。只是敬仰歸敬仰,在國民已“覺醒”的當(dāng)下,魯迅先生已不能再有什么作用。
但我卻不敢茍同。如同儒家思想直至今日都為中國人的思想塑造發(fā)揮作用一般,魯迅先生最為偉大的一點正是他所批判、所斥責(zé)的并非定格在昔日的一段時間,而是對準(zhǔn)了社會中難以根除的頑疾。
從民俗到封建禮教再到社會本體,灰暗的現(xiàn)實在他的筆下無所遁形。讀完魯迅先生的文章,歡喜是一概沒有,更多的是悲哀。在他的筆下,大眾就像馬戲團里的小丑,丑陋又自以為是。人們看到這些愚人自然會嘲笑,可當(dāng)他們意識到自己和那愚人正是同一批人時,想必不再能笑得出來。魯迅先生讓無論是哪個年代的讀者都能夠受到震撼,得到感悟,正是因為他們能從魯迅先生的文里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丑惡。我們讀孔乙己,既可憐他又瞧不起他,孔乙己在茶館中成了眾人取樂的對象;沒人關(guān)心他究竟怎樣,只關(guān)心能不能給自己帶來樂子。反觀現(xiàn)在,當(dāng)我們閱讀多種多樣的娛樂新聞,為著名人的八卦竊竊私語時,又有多少人不是抱著如此的看客心態(tài)?為什么現(xiàn)在的為搏人眼球而誕生的虛假新聞層出不窮?正是因為媒體也精準(zhǔn)地抓住了觀眾的心理。他們不關(guān)注事實真相,只關(guān)心夠不夠“新鮮刺激。”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所批判的人不只存在于當(dāng)時的舊社會中;而他也正是用著黑暗絕望的舊社會殘影警示著將來人遠離這些可悲的惡。
魯迅先生筆下并沒有過真正的惡人。像阿義,丁舉人一類從身份和立場上就屬于壓迫者的暫且不提,恐怕他所寫的最多的還是像楊二嫂這樣從未干過真正壞事的小人物。而正是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小人物,將一個民族帶向了黑暗的深淵,將一個社會變得死氣沉沉。又有人說帶來悲劇的是當(dāng)時的社會本身,當(dāng)時的制度乃至當(dāng)權(quán)者。這當(dāng)然是對的,但魯迅先生的文章所針對的頭一號人物從不會是當(dāng)權(quán)者,而是我們,過著平凡生活的平凡人群體。因此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讀者會感到巨大的悲哀與悚然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因為無論社會如何改變,看客和落井下石者從來都存在,這種“小惡”好像無法消除,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心底。每個人都能從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找到些許自己現(xiàn)實生活的影子。這是他的偉大,也是他的悲哀。
因為我們有魯迅先生在,而魯迅先生之前卻沒有另一位魯迅先生。
在那樣的社會中,他清醒過頭,因而絕望得過分,然而從未放棄過,一生都在與看不見的黑暗搏斗。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已然活在了有著希望的年代,活在由前人點亮的星火中。先生文章中若隱若現(xiàn)的希望之光,時至今日,已經(jīng)點亮了不止一個人。那聲嘶力竭的吶喊,想必也不止叫醒了一個人罷?然而還不止如此,因為魯迅先生的力量不止作用在過去,不論現(xiàn)在或是未來,只要他的文章還在,覺醒的人只會越來越多。這便是希望了。
我心中的魯迅先生總是站在高臺上,下面是漆黑扭曲著的深潭;他并沒有魁梧的身材,可他的背影卻像一位巨人。他端著火把義無反顧地往下跳,驅(qū)散了一片片黑暗——而后醒者就借著他所燃燒出的微光,顫顫悠悠地跟著邁開步伐。(高2020級3班 吳鴻奕)
談?wù)勀阊壑械聂斞缸魑钠褐刈x獨一無二的魯迅
自小學(xué)以來,魯迅的文章讀得也不算少了,每每提到魯迅,映在腦海中的就是那幅灰底黑照:魯迅硬直豎起的頭發(fā)占據(jù)了一片黑色,瘦削的臉頰、冷酷的雙眼,胡子遮住了嘴的一部分,真好似只晝伏夜出的貓頭鷹。
除了貓頭鷹這一表面形象,內(nèi)在的,如錢理群教授所形容,從“文學(xué)家、革命家、思想家”到“好爸爸、好丈夫、好兒子”的魯迅,也并不是真真正正的魯迅,他是一個“特別”的人。
通過魯迅的許些文章,我們大概能邁過門檻,透過窗戶眺望歷史對岸的魯迅的一些特別之處。
一個人不可能平白無故出名,就算是被捧上去的,時間也能證明一切?!端帯?、《孔乙己》等經(jīng)久不衰的作品越沉淀越彌足珍貴,即使魯迅已去世多年,他的種種精神依舊刻在國人心間。結(jié)合魯迅的一些文章、以及蕭紅筆下的魯迅和錢理群理解的魯迅,令我印象最深的、最能觸動我對魯迅發(fā)自內(nèi)心敬仰的,是他那獨一無二的探求精神、批判性的思想,還有在那個黑暗時代里如熊熊烈火般的執(zhí)著之心。
魯迅能通過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來追根溯源,探求原因。如《論“他媽的!”》寫的是挖掘國罵“他媽的”的來歷,這本是一句罵人的話,不登大雅之堂,而且舉國上下,無人不知。但魯迅發(fā)掘其中之奧秘,認(rèn)為罵“媽”跟古代門閥制度有關(guān)系,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舊社會的部分卑劣現(xiàn)象。還有在《立論》中,魯迅總結(jié)了每人每天說的三種話:事實話、假話和模棱兩可的話;他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他觀察到了,他思考了,他挖掘了。得到的結(jié)論合情合理,令人叫絕。這就是他獨特的地方之一。
魯迅能以批判性的思想看待人們都認(rèn)為是對的事物。《野草》中“于天上看見深淵”正是他對“黃金世界”的思考,從而提出了他的哲學(xué):“曾經(jīng)闊氣的人想要復(fù)古,正在闊氣的人想維持現(xiàn)狀,還沒有闊氣的人想改革。”故——“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魯迅不許人們再對美好無暇的事物盲目跟從并麻痹自己,而是接受各種各樣變幻的人生片段,如原隰衍沃,哪有一片完全圣潔平曠的凈土呢?《死火》里提出的“一團青色的火”,這火跟一般的不大一樣,這火是在冰川里,被拿出去會燒完,不拿出去會被凍滅。這種寫法也十分有趣,而直指的,是在絕望、死亡中反抗的、不屈不撓的偉大生命,也是魯迅對現(xiàn)世的強調(diào)。
魯迅有一顆如熊熊烈火般的心臟,即使在當(dāng)時那種冰冷黑暗的社會中。“我好像一頭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魯迅之所以能寫出如此深刻、令人深思的文章,肯定和他本人的經(jīng)歷有密切關(guān)系。就如溫室里的花朵永遠無法譜寫出贊頌波瀾壯闊的大海的詩。自己經(jīng)受了千萬痛苦,而又用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手譜寫下一篇又一篇令處于彷徨狀態(tài)的人們醒來的文章。“醫(yī)”的不是個別人,而是整個民族。“我以我血薦軒轅”,嘔心瀝血刻在字里行間的,是魯迅對民族發(fā)自內(nèi)心的大愛。
錢理群說過:“當(dāng)你春風(fēng)得意時,你對一切深信不疑時,對現(xiàn)在的生活十分滿意時,你不會讀魯迅,即使讀魯迅也會本能拒絕;但當(dāng)你對已經(jīng)習(xí)慣的常規(guī)、常態(tài)、定論產(chǎn)生懷疑時,想要突破自我形成另一種發(fā)展可能性時,就會從魯迅那里得到啟發(fā)。”魯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特別的、又有價值的人。
這么一位特別的人,平時生活又跟常人有什么不一樣呢?在蕭紅筆下,魯迅的另一面逐漸變得豐滿。他有妻子,有孩子;跟晚輩時常來往,抽煙,跟朋友吃飯……大體上和普通人是沒什么區(qū)別的,但細節(jié)上還是可以管中窺豹。如海嬰在吃魚丸的時候說不新鮮,只有魯迅是嘗了一口,確實不新鮮,便說:“直接抹殺是不對的。”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是罕見的,也是很多人不具有的。魯迅痛恨青少年寫信的各種缺點,但還是讀信讀到深夜,由此對青年的關(guān)愛可見一斑。而他自己也寫到過,牙病一直都有,但是看完牙醫(yī)總要買點糖獎勵自己。朋友送魯迅柿霜糖,許廣平告訴魯迅這能治嘴上的小瘡。魯迅當(dāng)時寫下“可惜她說的時候,我已吃了一大半了,連忙將所余收起,預(yù)備嘴上生瘡時,好用這來搽。”收起來了,但魯迅惦記著這美味,半夜爬起來有吃掉大半。“因為我忽而以為嘴上生瘡的時候究竟不很多,還不如現(xiàn)在趁新鮮吃一點,不料一吃,就又吃一大半了。”如此率真可愛,真讓人莞爾一笑。他的形象豐富了起來,遠不僅僅是“三好”“三家”。
魯迅是中國人在黑夜里尋路的明燈,他在有限的生命中綻放出絢麗的光。歷史不會忘卻偉人,也不會忘記有大貢獻之人。魯迅更不會、更不該被忘記,他的思想我們大可懷揣在身,一路同行。(高2020級3班 曾泊云)
談?wù)勀阊壑械聂斞缸魑钠涸僮x魯迅
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魯迅??赡菚r的魯迅于我,只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只是覺得他筆下的人物,都一反常態(tài)的猙獰而復(fù)雜,仿佛人心中的太陽永遠沒有升起,世界還處于開天辟地時的迷霧之中。讀魯迅,總是一種洗不掉,逃不脫的沉重感。
念初中時,也會間或重溫魯迅的散文和小說,讀至“墨寫的謊言,絕掩不住血寫的事實。”“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死掉了。”這類句子,也只是能隱約了解那些刻意用字的背后,隱藏著一種怎樣洶涌而難言的情緒。
直到現(xiàn)在,我在一個“簾卷西風(fēng)”的蕭瑟秋季,在深秋燦爛而短暫的陽光下翻曬這些曾經(jīng)一遍又一遍讀過的文字,卻意外地拾起了一些未曾預(yù)料到的感動。讀至蕭紅寫的《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在國人眼中的文學(xué)戰(zhàn)士卸下了他的嚴(yán)肅與銳氣,卻以一個慈愛的父親、一個體貼的丈夫、一個關(guān)懷后輩的師長身份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中,用他豐富的情感世界感染我,用他寬廣仁厚的心胸感動我,用他嚴(yán)于律己的品質(zhì)熏陶我。這時候,那一個個文字對我來說,是錚錚鐵骨的響動。它們爭先恐后的躍入眼簾,然后直入心。原來容易遺忘的,現(xiàn)在卻被輕而易舉地銘記心里。我仿佛才注意到,魯迅并不華麗的文筆,其實一直在緊緊抓住人的心靈,一直在試圖向人們勾勒一幅他心中的市井。
從《藥》到《阿Q正傳》再到《祝?!罚瑥摹缎腋5募彝ァ分痢斗试怼吩僦痢秱拧?。人性在魯迅的筆下不是分明的黑白兩面,而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fù)雜體,家庭在他的眼中不再代表幸福,會有紛爭、虛偽、做派的家庭才是真實。于是,在生動而且深入地刻畫下,一個個人物在我們夾雜著憤怒的咒罵及盈眶的同情熱淚中被我們所接受。愛子心切的“華老栓”最終卻因他的愚昧無知痛失兒子;自輕自賤又麻木健忘的“阿Q”,仍不知死期已至卻因圓圈畫得不圓而后悔;勤勞善良,樸實頑強的“祥林嫂”卻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舊社會,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他們不是最受我們喜愛的,但一定是最難以忘記的。
那種從小就覺得擺脫不掉的沉重感消褪了。竟然開始覺得魯迅構(gòu)造的其實是一個單純而又豐富的世界。至少當(dāng)他寫下這些文字時,他的動機簡單極了:為了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憤怒,為了向人民傳達自己心中的吶喊,甚至偶爾為了懷舊。
懷有這種心情的人,是有著一顆赤子之心的人。這種源源不斷地?zé)嵴\讓他對寫作欲罷不能。于是,一種種畫面一縷縷心情,就在他文章中不斷地綿延開去。
魯迅的書,真是能夠常閱常新。在成長的路上有他的書相伴,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幸運。(高2020級3班 黃詩怡)
談?wù)勀阊壑械聂斞缸魑钠模骸豆返鸟g詰》斷想
行動吶喊,思想彷徨,運交華蓋,寂如野草,后人朝花夕拾。那個深夜伏在桌上的先生,在舊臺燈昏暗燈光下筆下勾勒出一幅舊時中國的百景圖。先生用他的筆墨,道出身為文人的一腔熱血。
從目睹辛亥革命的戰(zhàn)敗,到同“正人君子”們的斗爭,魯迅先生認(rèn)清了那些依附于帝國主義、軍閥勢力的文人政客們的本質(zhì)。這些人打著“道德”、“文明”的旗號,頂著“君子”、“學(xué)者”的頭銜,依仗權(quán)勢,反對進步文化活動。他們見強權(quán)者和富人就溫媚順服;見窮人和被壓迫者則兇殘畢露。于是寫下了《狗的駁詰》。
我夢見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條狗在背后叫起來了。
我傲慢地回顧,叱咤說:
“呔!住口!你這勢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還接著說,“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氣憤了,覺得這是一個極端的侮辱。
“我慚愧:我終于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們再談?wù)?hellip;…”他在后面大聲挽留。
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我”在隘巷中與狗相遇,并斥責(zé)它是“勢利的狗”。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嘻嘻!”他笑了,還接著說,“不敢,愧不如人呢。” 然后為“我”擺出了一連串的“真理”:“我慚愧:我終于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面對狗的對質(zhì)和挖苦嘲諷,“我”:只能落荒而逃——我對它的駁詰無力還擊。當(dāng)它喊出“且慢!我們再談?wù)?bdquo;„”的時候,“我”只能盡力的逃走掉,因為“我”不知道省略號后面還會有什么話語,讓我無言以對。更無法正視自己的本性——勢利。
所謂勢利無非就是對自己有利的阿諛奉承,對自己沒有幫助的就落井下石。趨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在本文中,狗只看見我的“衣履破碎”,便對我狂吠不止。而現(xiàn)實中的人卻更加復(fù)雜,打量一個人,從金錢,權(quán)力,地位等方面考量。在這一方面,有些人甚至連狗都不如!
作者借狗的駁詰來諷刺那些“正人君子”們,諷刺那些虛偽的嘴臉。本文看似十分荒謬,把人與狗的對話這種看似悖理、不合邏輯之事,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力對這幫人不如狗的勢利的“正人君子”諷刺和批判。
《狗的駁詰》選自《野草》:
我以這一叢野草, 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我將大笑,我將歌唱。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tǒng)治下的社會狀態(tài),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yán)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fù)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tǒng)一、激烈斗爭又在斗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翻開《野草》,朦朧間我似乎又看到了先生伏在桌前揮動筆桿的身影……(高2020級3班 曾博韜)
談?wù)勀阊壑械聂斞缸魑钠澹和乱豢跓?,觀一個世界
一撮胡子,一根煙斗,一支筆,一盞燈,一張書桌,一位魯迅,一個世界
你總是用簡短的文章,折射出整個世界;你總是不管不顧自己的健康,拼命的寫著對世界的不公;你總是和藹的,可是眉間卻又透露出神圣不可侵犯的靈魂。
魯迅先生是一個傳奇,一個真正的傳奇。
對于魯迅先生常寫的文章,大多都與社會有關(guān),《狂人日記》便是其中的一篇典型。“吃人”真的是所謂意義上的吃人嗎?我想不是的,吃人不是只能是物質(zhì)上的吃人,而精神上的吃人更加可怕。正如《二十四孝圖》里面封建孝道毒害人們一樣,所謂“仁義道德”也就把國人的精神給“吃”了。
國人是可悲的,畢竟他們受到了深深的毒害;可國人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那個時代,有一位精神引領(lǐng)者—魯迅?;蛟S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但魯迅先生所做的貢獻,足以讓他名垂青史,即使他的目的并不是這個。
魯迅先生不僅僅只是會寫寫小說散文,也會寫其他很多文章。比如說雜文《論“他媽的”》,第一次看到這一標(biāo)題不禁笑出了聲,但是當(dāng)開始讀之后,表情一定會漸漸嚴(yán)肅。因為這不是罵人的文章,而是講述“國罵”的文章。讀著讀著,不禁為了魯迅先生的見多識廣而贊嘆。所謂“國罵”,不僅僅只是一種表達氣憤的方式,背后透出的,則是當(dāng)時封建門閥制度的腐敗。“他媽的”固然找準(zhǔn)了門閥等級制度的根源,但這種制度并不會因多少句憤憤然的“他媽的”就可以動搖,可以消除的。而且,不正視現(xiàn)實,躲開了現(xiàn)實,眼睛只盯著“祖宗”,拐著彎兒的去罵祖宗出氣,絲毫不解決現(xiàn)實問題,簡直是阿Q式的戰(zhàn)法了。所以魯迅說:“最先發(fā)明這一句‘他媽的’的人物,確要算一個天才,然而是一個卑劣的天才。”
魯迅先生是一名戰(zhàn)士,一名精神上的戰(zhàn)士?;蛟S很多人都不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寫的有多么多么好,但是字里行間里流露出的,是當(dāng)時的社會,是當(dāng)時的情形,是當(dāng)時的國人,是當(dāng)時的腐敗。人們甚至愿意去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病,也不愿相信政府和社會的腐敗。所以提到魯迅,不得不浮現(xiàn)的便是其筆下的看客文化,那些脖子伸長了像鴨一樣的老百姓,漠然地看著革命者夏瑜為了民眾爭取自由和民主被砍頭的場景,那一幕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華老栓拿著沾著革命者鮮血的饅頭給自己兒子治病的寓意更是令人深思??赡苤袊涣袕娖畚甑囊淮笾匾蛞苍诖税伞?/p>
很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因為總感覺字里行間里除了冷酷的嘲諷之外,還有一些關(guān)于親情的溫暖?!栋㈤L與山海經(jīng)》讓我們認(rèn)識了一個不一樣的魯迅。生在那個年代,魯迅先生沒有和別人一樣變成行尸走肉,而是棄醫(yī)從文試圖拯救人們,這樣的行為能說不偉大嗎?大千世界。魯迅先生以筆為槍,捅破了世界的虛偽,告訴了世界,就算人人都虛偽,也有魯迅先生在這里。
可惜,那張書桌,無人再坐在旁邊,那盞燈,無法在窗邊連夜通明,那支筆,無人再握起,那根煙斗,沒有了煙,那撮胡子,無人再整理,那個魯迅,永遠地休息了。(高2020級3班 宋俊作)